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08140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课件:3.9《赤壁赋》(新人教版必修2).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荡寇志 长篇小说。一名结水浒传。七十回,结子一回。清俞万春作。曾自称创作此书意图在于,接续七十回本水浒传,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主要情节写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俅养子高衙内看中,威逼求婚。陈氏父女逃出京师,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了刘的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后陈希真与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却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战胜梁山,向朝廷赎罪。后经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并随同张叔夜擒杀了梁山一百单八将。 充分暴露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反动立场。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军队进入苏州,曾将此书版本焚毁。 【答案】

2、D “下江陵”的“下”为“攻占”之意。 【答案】D D项中的“以”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中,前“乎”为助词,后“乎”为语助词,相当于“呢”;B项中,前“之”为代词,后“之”为助词;C项中,前“然”为形容词词尾,后“然”为代词。 【答案】C 适:享有 【答案】A 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6下列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景物,展示了一个澄澈朦胧的悠然意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B第二段的歌词,运用“楚辞”笔法,用“桂”、“兰”、“月”暗示自己的高洁情操,用“美人”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君思想。 C描写箫声的一段文字,运

3、用比喻、比拟、叠音、拟声、侧面描写等手法。 D第二段由“扣舷而歌之”到“倚歌而和之”,“悲”的情绪逐渐跌落,逐层深化,转化自然,丝丝入扣。 【答案】C 没有“比拟”的手法。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五段 1吃透文本 第三部分 3 :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第四部分 4 :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第五部分 5 :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2设疑激智 1 第三段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哀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渔樵江渚的

4、草民,生命更是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2 “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样的“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

5、的消极面。 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3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

6、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作者告诫我们,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而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为作者

7、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了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5 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了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从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中,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

8、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6 第五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7 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如此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情感上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

9、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更是一种抗议。 8 全文五段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全文内容一言以蔽之,是对自己的一种生活境界的展示和思索过程。第一段,展示,描叙的是自己政治上失意之后寄情山水之间的一种生活情状。第二段、第三段是质疑,概括为两点:第一是人生短暂,此乐几何,以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例证;第二是人生渺小,羡宇宙无穷,以对比手法证明。第四段、第五段则是针对这两点阐述这种生活的哲理:第一,以水月为喻,说明万物绝对在变,相对不变,以不变的角度看,物我皆无尽;第二,以融入大自然来说明人生并不渺小。 经此一番思想经历,作者复又进入

10、第一段所展示的生活境界之中。这里所设置的客人及其悲哀,其实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反映,苏轼满腹经纶,当年被仁宗皇帝誉为自己给后代留下的宰相人选,岂肯如此虚度年华,内心的痛苦也是不难理解的,但作者以特有的乐观旷达,极力排遣苦闷,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其思路图示如下: 展示一种生活境界对这种生活质疑排解疑惑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放怀地回到这种境界之中。 9 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超然旷达的思想? 文中开始表现的“超然”之乐,是由眼前清风明月、水天浩淼的美景引起,而旷达的胸怀,则是对人生思索之后的自然结果,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个性。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富有

11、责任感的政治家,但在现实中却因为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秉正持中的品质,为新旧两党所不容,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于是,他就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他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上的自我调节,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仍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答案】A “相与枕藉”应为“互相枕着垫着”。 【答案】A 应为“享有”。 【答案】D D项与例句中的“如”字均作“往、到”讲。A项为“好像”,B项为“仿佛、好像”,C项为“比得上”。 【答

12、案】D A项两字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西”字为名词作状语,“东”字为名词活用作动词;C项“渔樵”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侣”“友”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划破月亮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背对着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 【答案】C 应为“面对大江斟酒”。 6对

13、本文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 C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D尾段写作者听了客的一番谈话之后,悲情达到高潮,以致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于舟中。 【答案】D 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秋浦歌 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炉:指冶炼银、铜的熔炉。红星:火星。乱:指火星迸溅四射的景象。紫烟:熔炉上方升腾的火光和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