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教学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07699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教学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导教学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导教学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导教学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导教学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教学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教学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教学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珠江路小学语文四边课例评析报告林虹题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焕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使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你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你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

2、心动”“浮想联篇”?面对风起云涌的教学,感觉曾经的岁月消耗了大多的无效时光,的确,我们需要在改造课堂中成长。摘自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辛苦跋涉,从冬到春,从秋到夏,且行且思:究竟怎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这次,观摩了我区的两节“四边课例”唐文国老师执教的鼎湖山听泉,朱雪梅老师执教的识字8,从中悟出了几分真味:课堂的活力,来源于“导”“教”“学”“练”四者的巧妙融合。一、精妙的“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教学中需要导。精妙的导,适时、适度、简明巧妙,可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我们观摩的两节课的教学中,都时时闪现“导”的

3、精彩:1、导情。且看与教学之初两位老师的导入:识字8一课,朱雪梅老师运用了“师生猜谜”的导入方式,很快激起孩子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师:小朋友,我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大家听好了。“一张嘴巴大又大,两个耳朵长又长,书本文具里面放,上学带上他可别忘!”这是什么呀,谁猜出来了? 师:对,他就是你们上学的好伙伴“书包”。 师:出示生字“包”这就是书包的包,一起读!(齐读) 师:除了说“书包”,你知道这个字还可以用在哪?(指几人说有关词语)鼎湖山听泉一课,唐老师用悠扬的乐声,美妙的画面,生动的导语将学生迅速带入鼎湖山听泉的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回忆、讲述白天泉声的特点。这样的导入,没有任何多于的赘述

4、,简洁、生动,且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2、导思。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递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读中发现,评中提高,使学生能真正学懂,学精,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鼎湖山听泉一课中有这样一句: “泉水绕过树根,排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悟到这一点呢?唐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当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学生受到启发,深入品味文字,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悟出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的“导”,妙

5、极了,远远胜过单纯让学生记住“拟人”这个名词。又如,让学生悟出“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这句话中“万籁俱寂”的意思,当指名学生读完这句话时,教师针对学生读的具体情况,作出诸如这样的评价:“你看他,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多安静啦!把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的意境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得到的收获就是读懂了“万籁俱寂”的意思,读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教师的引导无疑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借鉴。我们再看朱雪梅老师关于“饱”的这一教学片段,也显出引导启思的魅力:师:“饱”,肚子要饱就要吃食物,所以饱是食字旁。 (看图)图上哪朵花苞比较饱满?(出示词语“饱满”指答)

6、这朵花苞肚子饱鼓鼓的,多饱满呀!(演示)饱满的饱就是食字旁。 除了可以说花苞长得很饱满,还可以说什么很饱满?(生:大豆、稻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课,精神怎样?(出示词语“精神饱满”齐读)小朋友来上课,精神也很饱满。 师:还做什么事情时可以说精神饱满?(生:做操、踏步、读书、唱歌要求用“精神饱满”说一句话,师:还可以说说谁精神饱满的干什么呀!)瞧:一个“饱”字居然做出这么这么多“文章”来,学生不仅牢牢记住这个字,还象玩魔术一样地合成许多变化无穷的新词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汉字的能力得以发展。二、适时的“教”。“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讲解、告诉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

7、和技能的行为。时下有不少老师很回避“讲”,其实,适时的教也是有必要的。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精要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两节课上,二位老师正是这样“教”的:1、教在“小结”时。识字8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通过交流,很快就记住这几个字了。“包”字还可以和那些偏旁组成新的字呢?(学生发言,老师用教具拼出该字并问问“这个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学生不会读的字老师告诉他们)(学生们回答出的字有“跑、袍、抱、鲍、咆、胞、雹、刨、疱

8、” )师:汉字多有意思呀!一个“包”字就引出了这么多的字。刚才,小朋友运用基本字帮助我们读准了生字的音,用偏旁帮助大家理解字义,学得多好。学生在大量认读之后,朱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用基本字帮助我们读准了生字的音,用偏旁帮助大家理解字义”,会使学生对这一类字的规律会有更清楚的认识。2、教在“不会”时。鼎湖山听泉师:同学们,这美妙的夜晚,万籁俱寂,唯有美妙的泉声伴随我们进入梦想。生:音乐声中动情朗读课文。师:鼎湖山的泉声美,景色更美。是泉声使鼎湖山;是泉声使鼎湖山;是泉声使鼎湖山的万物充满生机。(出示第五节)生齐读。师:泉声流到你的心里了吗?怎么说?(生:各抒己见)师:(提升)这样的泉让人,这样的泉

9、让人,泉水如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再读。“泉声”与“鼎湖山”的联系,使学生难以悟到的,此处教师精妙的语言,道出了学生隐隐感受到却说不出的话语,将学生的思想带入更高的境界。三、自主的“学”。1、明确的自学任务。教师对学生自学内容一定是精心揣摩的,因此,布置自学时要求十分明确:识字8:师:刚才小朋友已经认识“包”这个生字了。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在“包”这个基本字上加上不同偏旁(出示课文里的偏旁)组成的一些生字。 小朋友还记得吗,在学识字4生字时,我们就是用基本字帮助我们读准字音的,用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字义的。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开82页,自己去读一读识字8的字词,想一想怎么记住他的读音,怎么分清他们

10、的意思。(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因为要求明确,所以学生在自学时能充分思考,交流时才能够各抒己见。2、足够的自学时间。鼎湖山听泉师:这么丰富的泉声,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自由读第四节。生读师:全身心地投入了吗?再读读,你们会有更深的感触。生再读。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这里,教师感觉学生读得不够“入味”,引导后请学生再读,一定会比前一遍更能悟到“细细聆听、辨识、品味”的含义。3、积极的学习状态。课堂上的亮点,源于学生精彩的表现。倾听能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注,能使教学得以升华,使课堂呈现生命的活力。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这段教学:鼎湖山听泉生1:那清脆的,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11、朗读得平平)师:听到了吗?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生2:我仿佛看到了涧水跌落在谷底,发出清脆的响声。师:那么,他读得挺好吧?生2:我读得会比他好。师:你读。生2:(读得声情并茂。大家给予掌声)师:(拍着生1的肩膀)她读得是好,但老师就不信你读不过她。生1:(极其认真,读得远胜于刚才)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老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张扬。课堂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生机盎然。四、有效的“练”。从唐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以读为本”,“感悟”中体现“训练”的教学理念。看第四节的简单教学流程:1山中万

12、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三句。思考:此时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又能辨识、品味想象到什么?A小提琴B琵琶1)生读2)其他人闭上眼睛,生再读3)对于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想说的?4)全体女生读C大提琴1)生读2)谁说浮现了什么画面?老师提个醒:我们是躺在床上聆听的。D铜管齐鸣生读、生评,再读再指导,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同学们用心聆听,你能听出各种音乐的美。3用心听到的泉声你都记住了吗?看着画面说。4试着背诵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唐老师带领学生充分地品读文字,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积累,熟读成诵。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并不忽视对课文语言的学习,注重强化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很显著。识字8的教学中,学生也同样练得扎实有效:组字、组词、说用法,造句、写字训练有层次,有坡度。总之,由这两个课例,我们充分感受到:只有“导教学练”的巧妙融合,才能使课堂这个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浪花点点,有激情澎湃,才能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焕发活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