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07576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数学建模: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 诺 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2、: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 号 专 用 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摘要本题的目的是在确定一定得测控角度的情况下,利用空间想象和相关文献资料设计最少测控站个数和具体飞船的覆盖范围。问题一利用以有限观测站点实现关键弧段连续测控的方

3、法进行求解。求解所需建立观测站点的最少数目,首先优先考虑每个观测站所能观测到的最大范围,因此仅考虑测控范围边界线与地平面成3度角这一临界条件。地面上任意一个测控站在卫星轨道上所能观测到的范围为一段弧长L,然后根据卫星绕地球飞行轨道的总长度与每个测控站点测控范围长度的关系求出至少应该建立12个测控站。关于问题二我们推想卫星实际运行轨迹为离地高度的球除去上下各一个球冠的区域,然后寻求此区域面积与测控站所能测控最大范围面积的关系,查询相关数据,借助MATLAB求解出测控站数与轨道高度的关系式为。在问题三中,将模型二结果与实际作比较,发现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我们联系实际,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相关数据,将模

4、型实际化,结合墨卡托投影原理,设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割于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上,将圆柱面展为平面后,得平面经纬网。此经纬网将每个观测站观测覆盖范围分成若干小方格,利用油膜法计算出观测范围的覆盖率。论文的末尾给出了模型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的方向:当考虑到发射阶段这一复杂过程时,若把发射过程轨迹考虑成抛物线,并放入直角坐标系中求出轨迹方程,再去完善模型,结果会更加的精确。关键字:测控站数 轨迹 图论 墨卡托投影原理 油膜法一、 问题的重述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

5、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如神州七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测控站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 http:/ 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

6、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3.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二、问题的分析第一问中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我们考虑地面上任一个测控站在卫星轨道上所能观测到的范围为一段弧长L,因为只考虑观测范围与地平面的夹角在3度以上的空域,角度越大所观测到卫星轨道上得范围最大,因此只有在测控范围地平面得夹角等于3度的时候每个测控站有最大的测控范围。然后根据卫星绕地球飞行轨迹的总长度和每个测控站点测控范围总长度就能求出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第二问考虑到卫星运行轨道

7、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角度,地球自转时该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些差异。下面我们给出了一个神舟七号轨迹图,图中红线表示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的轨迹,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总轨迹可以大体上看成是一个包围了地球的笼状球结构。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地面上的观测站所观测的范围能把飞船经过的路径包括进去(即在测控站的测控范围之内)。只有将这些一个个的测控范围拼到一起才能完成对卫星的全程跟踪测控。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观测站观测范围的形状,可想而知当形状为圆形的时候测控站的测控面积是最大的。因为卫星在球面s上运行时不经过球冠区域,所以应该只考虑去掉球冠后球面s的区域。第三问我们分析二问的模型得出的结果并应用其模型,考虑

8、测控站测控覆盖范围与实际的偏差,以神七为例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分析,收集其运行资料和测控站点分布信息,建立模型计算覆盖率。三、 模型的假设1. 假设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2. 假设卫星轨道是圆形的3. 假设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向相同,且卫星速度大于地球自转4. 假设卫星发射过程阶段在测控范围以内5. 假设卫星在太空飞行时不受阻力、电磁波等一切外界干扰条件的影响。四、 符号说明 : 所需测控站点的个数: 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 地球赤道面上的线速度: 地球上测控点在卫星轨道面上的线速度 : 卫星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 轨道面与赤道面有固定角度时卫星运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 卫星测控范围在卫星

9、轨道上的弧长 : 测控站测控范围的半径: 地球半径: 观测点的切平面与测控范围边界的夹角: 测控范围在卫星轨道上的边界点与地心和观测站连线的夹角: 测控范围在卫星轨道上的边界点与地心连线的夹角: 卫星轨道与赤道平面夹角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关于问题1的模型建立与求解根据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卫星轨道和所有测控站看成是两个同心圆。不考虑地球自转等其它的因素的影响,利用观测范围角度最大(即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的边界与地平面的夹角成)时,建立测控站个数与卫星轨道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及假设,画出测控站测控卫星运行简易图:图(一)由正弦定理得:则 (式1)由三角形内角和得:

10、(式2)由扇形的弧长公式得: (式3)所需卫星测控站数: (式4)利用Matlab将式(1)(2)(3)(4)联立求得与的关系式:代入神舟七号飞船的数据:(千米),(千米),进行验证:根据实际情况等于12.5.2关于问题2的模型建立与求解与问题1不同的是卫星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而且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存在差异。根据卫星运行轨迹所在离地高度为的球面s上的覆盖面积和一个测控站测控范围的面积可以求出应建立测控站个数。卫星实际运行轨迹图像如下:图(二)下图为球s去掉上下球冠后的球面图:图(三)测控站所观测范围图:图(四)卫星运行轨迹球面S的总表面积: (式5)根

11、据球冠公式得球面s的球冠为: (式6)则卫星实际经过球面s上的面积: (式7)根据正弦定理有: (式8)测控站的观测范围面积: (式9)出于计算和实际考虑,我们将圆假设为一个等面积的正方形进行计算所需卫星测控站数: (式10)利用Matlab解(5)(6)(7)(8)(9)(10)式得:代入神舟七号飞船的数据:(千米),(千米),进行验证:根据实际情况取等于38.5.3关于问题3的模型建立与求解我们将神州七号飞船相关数据带入模型二中,发现有一定的差距,可见模型二是建立在在理想情况下,于是我们将问题实际化,以神舟七号在人飞船为例进一步建立模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了我国神州7号飞船运行资料和相

12、关测控站点的分部信息,飞船运行在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根据测控站在卫星轨道上的测控范围的边界点与地心连线得出在地球表面上与该范围对应区域并建立相应模型,利用墨卡托投影原理和油膜法,得出测控站点对神州7号所能测控的范围。查得国内固定6站和国外4站经纬列表如下:站名纬度经度东风站北纬3941东经9830喀什站北纬3924东经7606和田站北纬3706东经7955青岛站北纬3611东经12018渭南站北纬3429东经10930厦门站北纬2435东经11758纳米比亚站北纬2240东经1431卡拉奇站北纬2451东经6700马林迪站南纬313东经4006圣地亚哥站南纬3326东经7038图(五)将地球沿经度方向切开平展,沿纬度方向平均分成36段,沿纬度方向分成24段则每段经度差异为10度。因为地球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