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073773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本 科 毕 业 论 文题目: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的影响 学 院: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年 级: 资环101 指导教师: 副教授 二0一四 年 五 月目录摘要IAbstractII前言11 材料与方法21.1 供试材料21.2 试验设计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21.4 计算公式31.5 数据处理32 结果与分析32.1 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32.2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形态及其有效率的影响42.3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5

2、3 讨论53.1 关于稻草还田与水稻产量问题53.2 关于稻草还田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变化问题6参考文献7致谢8摘要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稻草烧灰还田化肥(SINPK)、稻草全量还田化肥(SNPK)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碳库的影响 。结果表明:早稻产量SNPK SINPK NPK,晚稻产量SINPK NPK SNPK。稻草全量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不同还田方式对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炭的影响呈现出SNPKSINPKNPKCK的趋势。关键词:稻草还田方式、水稻产量、土壤碳库指数AbstractFour treatments were

3、installed,including balanced mineral fertilization( NPK) ,NPK plus cut rice straw returning ( SNPK) ,NPK plus incinerated rice straw returning( SINPK) ,and no fertilization ( CK) ,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ice straw returning modes on the rice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 and soil carbon p

4、ool in a double rice- cropping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early rice,the grain yield of SNPK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and SINPK was much higher than treatment NPK; in late rice,the grain yield of SINPK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and SNPK was much higher than treatment NPK. Total rice straw inc

5、orporation had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ice straw returning modes on organic carbon and active carbon of surface soil presented the following trend: SNPK SINPK NPK CK.Key words: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Rice yield、CPMIII前言土壤有机碳库是由不同稳定性的组分组成,其概念

6、性库包括活跃库、慢性库和惰性库。土壤总有机碳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因农业管理措施导致的土壤质量的变化反映不甚敏感1。稻田作物秸秆还田少耕或免耕有利于土壤碳固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土壤有机碳是矿化分解、合成的平衡结果,当土壤肥力达到一定水平或有机质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两者之间不完全成正相关,实际上存在有机碳的质量问题。土壤矿化碳与全碳的比值可以指示土壤有机碳活性;土壤活性碳与全碳的比值可以度量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2-3。土壤碳库动态平衡与作物营养、土壤管理关系密切,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有效碳库对调节土壤C素和养分流向有重要作用,故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定量研究(即CPMI的建

7、立)尤为重要。目前中国学者对不同施肥、不同地带典型土壤的有机碳活性组成和CPMI进行了报道4-6。如袁颖红等吲对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沈宏等7对于不同土壤类型以及李琳等5就不同耕作方式下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前人对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稻草还田模式下等养分施肥量双季稻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报道较少8-9。为此,笔者就稻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不同形态有效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土壤碳库监测的有效性,为保持和提高稻草全量还田方式下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2013年在江西省进贤县温圳镇杨溪村进行早、晚稻稻

8、草全量还田田间定位试验,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潴育型水稻土,试前土壤基本性质为:有机质34.16g/kg,全氮2.271g/kg,碱解氮126.0 mg/kg,速效钾97.9 mg/kg,有效磷31.34mg/kg,pH5.48。供试早、晚稻品种分别为陆两优996和五丰优T025。1.2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4个处理:(1)不施肥(CK); (2)单施NPK化肥(NPK);(3)稻草烧灰还田化肥(SINPK),即联合收割机收获早、晚稻后人工撒匀稻草,晒干后燃烧成灰,灌适量水后用手扶拖拉机旋耕作为早、晚稻基肥;(4)稻草全量还田化肥(SNPK), 即联合收割机收获早、晚稻时将稻草切碎成约5c

9、m小段,早稻稻草人工撒匀灌水后用拖拉机将稻草旋耕入土,作为晚稻基肥;晚稻稻草人工撒匀后,来年春耕时用拖拉机旋耕入土,作为早稻基肥。每处理小区面积326.7m2,无重复。除不施肥处理外,其它各处理氮、磷、钾用量相等,即早稻氮肥165kg/hm2,晚稻195 kg/hm2,早、晚稻NP2O5K2O施用比例均为10.450.9,稻草和草木灰中的养分数量按实际分析结果计算,不足之数用化肥补够。早稻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523施用;晚稻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424施用;早、晚稻钾肥按分蘖肥穗肥=73施用,磷肥一次性做基肥施用,化肥用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其他管理措施基本一致。1.3 测定指标与方法在早

10、、晚稻成熟期于田间每处理采集耕作层(015cm)5个点的混合土样,用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矿化碳的测定。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采用常规方法;土壤活性碳测定:称量处理过约含15 mg 有机碳的土样,放在塑料瓶(100ml) 内,用333 mmol/ L KMnO4溶液25 ml 震荡处理1 h,震荡后离心5min (4000r/ min),取上清夜,用去离子水按1625比例稀释,然后用分光光度计565nm比色测定,根据KMnO4浓度的变化计算活性有机碳含量,单位mgC / g (氧化过程中1 mmol/L KMnO4消耗0.175 mmol/L或9 mg 碳) ;土壤矿化碳含量采用碱吸收法测定:称取土

11、样5 g(风干土质量)放入广口瓶中,将土壤样品平铺于瓶底,用蒸馏水调至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 %,在25 的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3 次重复。培养过程中所释放的CO2 用5 ml 1 mol/ L NaOH 溶液吸收,在培养3 d 后用0.5 mol/ L H2 SO4 溶液滴定法计算累积矿化量,所用指示剂为酚酞。1.4 计算公式稳态碳总碳活性碳;碳库指数(CPI)农田土壤有机碳参考农田土壤有机碳;碳库活度(A) 活性碳/稳态碳;碳库活度指数(AI) 农田碳库活度参考土壤碳库活度;碳库管理指数(CPMI) 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100 。1.5 数据处理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处

12、理。2 结果与分析2.1 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早、晚稻产量机器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表1)。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各施肥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在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早稻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SNPK、SINPK、NPK,且稻草全量还田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处,增幅为3.4%到4.3%,而单施化肥与稻草烧毁还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晚稻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SINPK、NPK、SNPK。且稻草烧毁还田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处,增幅为9.5%到9.8%,而单施化肥与稻草全量还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晚稻稻草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第二年早稻产量

13、,而早稻稻草全量还田对当年晚稻产量的影响虽没有早稻明显,但稻草全量还田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尤其是明显减少了钾肥的用量。产量结构因素中,在等养分条件下,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变化与其产量趋势基本一致;而晚稻则不同,稻草全量还田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最少,这可能是稻草还田后微生物分解稻草需要小号土壤氮素而影响水稻分蘖的缘故。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处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早、晚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早稻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6和0.8256,而晚稻相关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1和0.6150。表1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及其构

14、成因素的影响 处理有效穗数(104/hm2)每穗粒数 结实率(%)千粒重(g)产量 (kg/hm2)早稻CK168.3bB110.7a97.19a29.20a4386.0cCNPK 286.2aA114.9a90.38a28.41a6691.5bBSINPK287.3aA122.7a93.06a27.66a 6750.0bABSNPK301.5aA122.0a93.45a28.27a6979.5aA晚稻CK237.6cB148.8a89.32a22.95a5952.0cCNPK 357.8aA147.7a82.76a23.73a8143.5bABSINPK315.9bA161.8a82.45a23.99a8919.0aASNPK311.9bA151.3a82.45a24.53a8122.5bAB注: 同列数据中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 1和5显著水平,下同。 2.2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形态及其有效率的影响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形态及其有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表2)。无论是早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