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065928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关课程考试质量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从实践探索入手,分析总结了课程考试对青年教师在“教”与“学”两方面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对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课程考试;教育教学观念;分层次递进式 课程考试,常听人说是教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说法,但长期以来,考试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倍受人关注的重要环节。我是一位从教五年的青年教师,主讲过“电机拖动与控制”、“数字通信技术”、“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电工基础”等多门课程。紧张有序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课程考试的主动权虽然掌握在教师手里,但实际

2、上整个过程是一种“互动式”的师、生互考的实践和检验。而且课程考试后的影响确实非同一般,它不仅影响到教与学的质量和评价,还影响到师、生的心情和“后劲”。作为青年教师,要把关好课程考试的质量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记得2005年下半年,从教才一年多的我就承担了“电机拖动与控制”、“数字通信技术”两门课的教学。结果考试时,前一门课全班及格率只12,最高才73分;后一门课不及格率也近40。一开始就遭此“闷棍”,实在没想到,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苦恼。反思原因,一是不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受多年在重点院校学习的影响,命题的形式和难度让学生难以适应。不过,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看到了方向和希望:“数字通

3、信技术”考试虽不及格的多,但学生的成绩分布(如下表1所示)则引发我对课程考试质量问题的思考和兴趣。这些质量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 课程考试的质量应该体现在哪里? 对课程考试,教师应有什么样的责任感? 课程考试应该考学生什么? 如何通过命题来达到预定的质量效果?1课程考试的质量主要应体现在哪里?当前,由于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青年教师迅速地被置于教学主战场的位置,“青黄不接”由过去的“人员不足”转而变成“教学经验不足”和“规范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线青年教师队伍中很容易形成基于各自个性而自生自长的“教学意识”和“规范意识”。例如,基于个性的教学法、命题习惯和考试方法等。有个

4、性、多样化本是好事,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像教学目的是什么,如何考核学生,如何命题等等问题,并非人人都清楚。2课程考试中教师的责任感应该体现在哪里?课程考试中教师的责任感首先体现在以什么为出发点来命题。现在有一种不良的现象:怎么方便自己阅卷就怎么命题。于是,可以经常看到划一地、不恰当地大量应用填空题、判断题来考核的情况。以什么为命题出发点,究其实质是指导思想问题,而反映出来的就是教育责任感问题。我认为,“以学生为本”要体现在这些平时不那么容易被查到的具体“小事”上。命题的出发点应是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方便自己阅卷。所以,教学实践中我尽力朝着有利

5、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这一方向去命题。例如:在我所讲的课程考试中,我基本上不采用选择判断题来考学生(这样的题很有利于舞弊),而是侧重于运用知识来分析、思考。当然这样增加了大量的阅卷时间,例如把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改造为分析性、思维性和运用性稍强的题时,阅卷时间要拉长好多倍,但这是一种责任,应当做,值得做。3以分析与创新为主题,分层次递进式命题,是教师真正“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当今信息、知识和竞争日益突显的时代,高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究竟能做什么?对此,学校有责任训练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凭借自己的优势长处去发明创造,而课程考试就是这种训练方式之一。为了实现这种训练,采用分层次

6、递进式命题方式是有效方法之一。所谓分层次递进式命题,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的基础上,先命出60分的基本题,突出最基本的概念,涵盖面大,这是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命15分左右的题,使总分达到75分左右的程度,这15分左右题强化基本的分析、计算训练,这是第二层;继而命15分左右的题,难度较大,突出思维与灵活运用,这是第三层;最后是第四层,命10分左右的题,对高职学生,通常是带设计、实践性的知识运用题,主要面向1015基础相当好的少部分学生。总计100分。为体现用同一要求面向所有学生,在后三个层次中的每一个层次,再分小题由易到难递进。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通过拉开学生成绩的档次来展示学

7、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方便学生客观地找到自己的差距,也可方便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并检验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质量。表2和表3分别是2006年在初探课程考试质量问题后,在命题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05级某专业班的“电工基础”和04级某专业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成绩分布表。这两门课对我也是新课。可以看出,与开始比较,有了改进,高、中、低档比较清晰,80多分,90多分已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学生中半数以上是高考文科生转入,故相对而言基础仍较薄弱。表4表6是06年上半年至07年下半年04级06级三个不同专业班的“电机拖动与控制”的考试成绩分布,命题难度仍基本不变。可以看出,与2005年的初次考试比较,情况在不断

8、好转。所谓“好转”,除成绩外,还体现在另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因考试的引导已开始由死记硬背逐步转向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分析、思考和灵活应用,突出“创新”。二是由于不是“非对即错”的选择题,学生反映考试有嚼味,都想凭实力一分一分争,所以考场既无人舞弊,又无人提前交卷,都相当认真。相信经过今后继续的努力和探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好。4依据不同课程特点命题,是任课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由于客观因素,教师面临多门课程的授课有时是免不了的。但是,不同课程有不同特点。例如,“数字通信技术”内容突出的是数字通信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控制等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MCS-51单

9、片机原理及应用”突出的是模仿人类大脑的思维功能。所以,“数字通信技术”课程考试应注意学生认识、分析和计算的逻辑性、严谨性等方面的训练,而“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则应注重发掘和发展学生大脑的思维训练,两者应有所不同。课程不同,命题应该不一样。这是青年教师应特别注意的。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上好这门课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而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教学工具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如何让二者更好地结合,既能凸现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又能解决数据结构课程难学难教的问题?作者在多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些

10、心得和体会。关键词:数据结构;算法;多媒体教学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它一方面是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后续课程,要继续深化这些基础课程中学到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等专业课的先修课程,要为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且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既要求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算法,又要求将其熟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以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多高校都把数据结构列为考研必考科目,因为它考察的是学生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很多企业在招工的

11、时候也加入了这个环节的测试。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历届学生在学习中起来却往往不能把握其实质,感到它枯燥难懂,无从下手,结果一学期下来理论知识掌握肤浅,动手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使得数据结构课程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找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1 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环节上看,数据结构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计算机只是刚刚入门,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只能开发比较简单的程序,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以我院为例,数据结构的先修课程之一是c语言,所以采用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但是学生在阅读算法的过程中,尤其是对掌握不够精准的指针部分遇到了极大的

12、问题,而数据结构中的大部分算法又恰恰使用到了指针。从教学内容上看,数据结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讲述了表、树、图等主要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算法描述和算法分析,概念多且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算法多且都用类C进行描述,一机调试时需转化为程序设计语言方可通过,既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编程能力的操作。2多媒体课件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高校都积极推行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对感官的作用,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中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或过程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以更

13、加新颖独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3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结合数据结构课程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3.1 教学信息组织与结构设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从不断的接受信息开始的,在工作中不断的将词的“节点”联结起来形成新的命题,从而实现“解码”。在没有任务的自然状态下加工信息,记忆效果服从“趋中效应”,而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记忆效果服从“首尾效应”。在利用多媒体设计数据结构课件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每一章节开始的时候明确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让学生有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然

14、后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有听课抓不住重点的感觉。3.2抽象概念的形象化设计数据结构课程和数学联系紧密,很多概念及定理比较抽象,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突出教学内容中已有的具新颖特性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比如在讲队列的时候,结合医院排队就诊、食堂排队打饭等例子就八队、出队的静态图形或数据移动的动画效果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从中抽象出队列的特点,加深理解,“先知其用再知其理”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其次,运用多媒体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动画等技术方法,将教学内容中重点但难于理解的关键词句、概念、原理等与其它信息区别开来。生动的视觉表象可启动学生的情绪机制,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深化。另外,利用多媒体的超链接技术,可以使本来是平面展现的知识结构变得立体化,使各知识点之间的上下位概念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等层次清晰的反映出来。比如在算法中反复出现了对于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问题,为了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指针,可利用链接复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关于malloc和free的使用,或者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中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