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06366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知识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字典和辞书等工具书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哪三方面的用途(一)查检字音和字义。(二)查检词语和典故。(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二、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各有什么利弊(一)主要有以下三种:1. 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2.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检字法)3. 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二)以上三种汉字排列法各有利弊:1. 音序法迅速方便,但不明读音或读音不标准都无法顺利查检。2. 部首法不存在上述缺点,但有的字究竟归于哪一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 变化很大,其中有些字的归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3. 号码法也有问题,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如果不

2、常用,容易忘记。三、对王本和郭本所列之字典、辞书及语言学著作逐一进行分析。(一) 说文解字1. 东汉许慎著。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 年定稿。2. 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语言 文字学著作。3. 全书分 15 卷,第 15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4. 收正篆 9353 个,重文1163个,总收10516 个。5. 首创部首编字法,分540 部。6. 最大特色:以形释义。7. 清人王筠著说文释例,对全书体例作了总结归纳。8. 其部首排例体例:1)始一终亥。2)据形系联,形近的部首挨着排。3) 据义系联。形既远,则取诸义,或以义相引,或以类相蒙

3、。4) 先独体部首,再同体重叠部首。5) 先正体,后反体,倒体。6)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部叙对说文540 部先后相承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9. 列字体例1) 按所反映事物的虚实远近排列,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可言的,则按义训 之好恶。2) 以事物本来的顺序排。3) 以义联属。4) 与部首字相对或相反的字列在该部末尾。5) 以某字为部首而实非某类事物之字列在该部之末。6) 组成双音节的两个字排列在一起。10.说解体例1) 释义:界说、描写、区分、沟通、互训、声训、互文错见等方法。2) 释形:以六书为据; 象形字:象形、象形、象之形 指事字:象 之形、从某从某(3) 会意字:从某从某、从某某(

4、4) 形声字: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声、从某从某,某亦声3) 释音:(1) 形声字:从某声(2) 其它:读若某、读又若、读之若、读与某同、读若某同4) 附上该正篆的重文:古文、籀文、奇字、或体5) 阙:表示对某个字的字形、字音或字义不明白,反映了实事求是的作风。11.原本失传,世所通行是徐铉校定本大徐本;番禺陈昌治据孙星衍刻本改为一篆一 行本,大字印许书原文, 以双行小字印徐铉校注及反切;1963 年中华书局将陈昌治刻本影印出版,于每篆之首增加楷体,卷末附新编的“部首”“正文”“别体字”三个检字索引。(二) 说文解字注1. 清段玉裁著。2. 王念孙序曰: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3. 贡

5、献:1)以声训发明许意2)以经证字3)善推本义,也讲引申义、假借义、后起义4)同义词辨析5)补正删校,归纳许书条例,阐发语言理论4. 局限:1)有时极力维护2)有时妄加擅改3)滥谈引申(三)说文通训定声1. 清朱骏声著2. 三部分内容:1)说文:以许说为宗,补充举例2)通训:讲转注(即词义引申)、假借(通假)朱书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3)定声: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一个字的古韵。同韵相押为古韵,邻韵相押为转音。(四) 康熙字典1. 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纂。2.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3. 以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基础。4.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

6、为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为上中下 三卷。笔画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画数目排列。5. 全书收字 47035 个。6. 这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其解释字 义主要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已的看法。她解释字音和字义也引用古注。(1) 其缺点和错误还是很多的。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四、谈谈古代汉语的代词。郭本 P319-335(一)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1) 吾:魏晋以前不做宾语(魏晋以后可以),否定句中可作。例:不吾知也。2) 朕:

7、秦始皇以前可以用于一般人。2. 第二人称:汝、尔、而、若、乃1) 女、尔、若:用于主、宾、定语。2) 而、乃: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绝不作宾语。3. 第三人称:其、厥、之、他(严格来说,先秦无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其、”“之” 可看作。)1) 其:定语;作用相当于名词后面加“之”。例:其名为鲲。“其名”等于“鱼之名”;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其出”相当于“师之出”。(这句的其必须认为是定语而 不是主语。)2) 之:宾语。3) 厥:定语。4) 他:上古为指示代词,唐代开始才作第三人称。5) 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古代有两种表达方法:(1) 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8、(2) 省略主语: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 表人称的复数:1) 古代人称无单复之别:齐师伐我;若皆罢去归矣!2) 第一、第二人称后可加“侪”、“属”、“曹”等字,相当于“这班人”、“这些人”。5. 用谦称(或自称其名:文倦于事。)代第一人称,用尊称(或称人之字:今少卿抱不测之罪。)代替第二人称。6. 古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用得少的原因:1) 古汉语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2) 谦称和尊称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二) 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彼1. 此、是、彼:可以指人、事、物。例:此(这人)谁也彼(那个人)哉!彼哉!2. 彼:很少情况下带有人

9、称代词的性质,译作“他”、“他们”,她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 词。例:彼,丈夫也;彼且奚适也3. 之:表泛指,用来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姜氏欲之。4. 其: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5. 夫:表远指,指示性轻,不必译出;有时放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宾语之前,仍是指示代 词。例: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乃哥夫“长铗归来”者也。6. 若:作定语。例:君子哉若人;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7. 然、尔:作谓语。译为:这样、如此、那样。8. 焉:1) 特殊指示代词,既是指示代词,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2) 不仅用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于叙述句的

10、句尾表示停顿,后面一般不加别 的语气词。3) 其所指代的范围和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4) 一般放在不及物动词之后。5) 在有些句子里,成为纯粹的语气词。例: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君以为难,其易也 将至焉。9. 诸:“之”与“乎”或“于”的合音。(三) 疑问代词1.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1) 谁: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2) 孰:(1) 用于选择句,不能作宾语。例:天下之害孰为大(2) 与“谁”用法相同。例:孰为夫子(3) 孰与:凝固格式,相当于“何如”,用来于比较。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1) 何:作谓语、宾语、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

11、意思)、定语2) 胡、曷、奚:常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例:子奚哭之悲也曷足以美之3) 奚:还可用于宾语,表事物或处所。例:奚冠彼且奚适也4) 胡、曷:用于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表示“为什么”。3.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相当于“哪里”。1) 用于状语,表反问。例:恶施不慈!且焉置土石2) 用于宾语:则吾将安仰彼且恶乎待哉其之焉往(四) 无定代词(五) 特殊代词五、举例说明“或”与“莫”用法的不同。郭本 P328-329三十四、 简述古注的发展概况,并列举历代之成就。(一) 两汉时期:1. 开创于西汉:1) 统治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

12、2) 先秦典籍经秦火劫难,亟待整理;3) 先秦至汉,文字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先秦典籍文字艰深,其古音古义不易为人通晓4) 西汉经济的发展。2.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以经部典籍为对象。3. 古文学派(朴学、汉学)与今文学派之分1) 前者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2) 后者好阐发“微言大义”。4. 注家: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两汉经学之大成,郑学)、高诱、王逸等 (二) 三国时期1. 学术受挫。2. 注家:王肃、韦昭等3. 王肃治学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当时列为学官,世称“王学”。(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古书注释继续发展,“王学”与“郑学”之争

13、不断。2. 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学”,重训诂章句;南方会采二学,兼采玄学,注书借机发挥 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性命哲理。例:郭象的庄子注。3. 南北朝时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下,“义疏”开始出现。4. 这一时期,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各部古书均有注释,且扩大到了小学著 作。(四) 隋朝:刘炫。(五) 唐代1. 继两汉以后又一个高峰,注书进一步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 经注方面,孔颖达奉敕对前代义疏加以整理。3. 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疏,亦叫“正义”。4. 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她解释字词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 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六) 宋代

14、1. 成就总的来说不及前代。2. 宋代理学盛行,学者注书,摒弃汉唐作风,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已的政治、哲学思想。3. 朱熹成就最大。(七) 清代1. 摆脱宋明理学束缚,重振汉学,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开辟了“因声明义、以义证 音”的新路。2. 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大为盛行,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注解 风格也为之一变。继承朴学传统,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历代典籍及汉唐旧注 进行认真地考证,重视从材料出发,给众多古书作精审而详尽的新的注释。3. 清人的注释,有的考证过于繁琐,堆砌材料,不切实用,是最大的缺点。例:刘宝楠论语正义。4. 清代有的学者还以读书札记的方式,对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加以研究。5. 清代也是小学的黄金时代,注释和疏证小学著作的名家很多。6. 清代有的学者还开创性地从事经籍训诂材料的纂集工作。例:阮元经籍纂诂7. 清代学者在校勘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例: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八) 历代古注成就一览表:时期作者著作备注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经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伪尚书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晋南北朝王弼老子注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驷史记集解史记三家注之一韦昭国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