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06209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 文 教 学 案 例萝北县朝鲜族学校朱松竹2009年5月语文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巩固这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二语文教学任务,高一时期学生主要进行的是随笔创作,由于不规定题目和文体,自由性较大,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确实写出了不少出色的随笔。上了高二以后,我的重点转向了话题作文的训练。对于这种形式,学生显然不太适应,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素材的缺乏,文章往往淡而无味。没有好的素材就无法支撑好的立意,所以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为写作训练创造坚实有效的基础一、跟高一一样,高二仍然有每周一次的作业文摘,要求

2、学生每周摘抄名人名言、优秀文段及哲理故事,但是高一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讲评过这个作业,这学期我开设了阅读课,在课上,让全班同学一块交流自己做的读书摘记、读后感、文学评论。同学们兴味盎然,常常就一些小故事展开热烈的讨论,探索其中的深意,领悟人生的哲理。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为作文积累了材料,很多同学在后来写话题作文的时候都会想起当时在课堂的讨论内容,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所以阅读课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二、高二上学期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借助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不定期地向学生播放优秀影视作品,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只是片段,但效果仍然不错。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一

3、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而且还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深刻思想价值或鲜明时代特点的影片,如紫日、我的兄弟姐妹、芙蓉镇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激活他们的写作灵感。观后我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写出观后感、影评。很多学生在看了影片紫日之后,热烈讨论,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等话题有了深刻体验,而且对民族性格、日本军国主义有了深入地了解。在看了我的兄弟姐妹之后,他们无不为那份真情怦然心动,为那种挚爱泪流满面,为那种感动心灵震颤,不少学生写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案例二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为其作过精

4、辟、科学的解释,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可见,要学好语文,口头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普通教育阶段,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中学生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训练,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交更加频繁和扩大,随着音响电器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骤然来临,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进行全

5、面的综合性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善听、能说、会读、擅写的新一代。为了跟写作结合起来,我利用写作课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文主题、谈论所选题材以及行文构思,都是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口语训练当是口头作文,通过口头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写作课上的讲评,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样,学生的口语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有时候我也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分组互改,每

6、位学生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进行精改评批,然后推荐作者在作文讲评课时上台宣读习作,再由批改者作点评,接着由全班讨论,最后由教师总评。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口语教学是一项古老而又崭新的事业,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活泼、规范、有序地对中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势在必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那个必须解放思想、有所作为,努力开辟这一新的教育和科研领域。案例三个性化阅读对于教材文章的阅读,高一时我按照传统的教法,逐节逐章的讲解,师生互动不理想。这学期我逐渐意识到教无定法,学无

7、定式,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常规。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于文章他们能够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每篇文章都给出一种单一的理解答案,应当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本学期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突击重点,即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以得出,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比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

8、“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二、敢于质疑。一篇文章造成可疑之点的因素很多,或是文本本身的隐晦艰涩,或是传统解说的已成定论,或是专家学者的个人识见。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比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我记录了同学们的精彩辨析:

9、学生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感觉的话,不同心境时,体验自会迥异,高兴时见河水哗哗流淌,好像是在欢笑:悲哀时,闻哗哗流动的水声,好像是在哭泣,这里很难界定是“惆怅”还是“欣喜”。学生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显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联系上一句话:“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象征着生命,美好,生机,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

10、出的正是“惆怅之感”。 学生丙:乙讲的有道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我感到这个学期我的收获不小,这些方式都是我以前的教学中没有采取过的,事实证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同时也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相当的提高。对此我感到非常欣喜,在高二下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努力,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加以完善,使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