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06152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六法作者:孔芳 文章来源:语文报教师版2008年127期 点击数: 489 更新时间:2008-12-22 12:25:55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思想内容的鉴赏则是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把握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呢?一、借助诗题、作者、时代背景、注释等借助诗题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旧体乐府诗中的“征戍诗”叙述军旅辛苦,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知人论诗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好方法。例如,杜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诗圣。他写的诗歌大多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史诗。鉴赏他的诗歌时,就要关

2、注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追求。此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鉴赏古代诗歌时借助时代背景非常有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国运衰微的中晚唐时期,动荡的政局就给诗歌烙上了沉重的烙印,韦应物、柳宗元、李贺、杜牧笔下的诗歌都失去了盛唐诗歌恬淡、祥和、自信、昂扬的特质,表现出了难以消除的落寞和苍凉,如杜牧的泊秦淮等。二、抓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中的精灵,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如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松竹梅则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后半部分描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就用鸿雁、鲤鱼等传统意象

3、传达了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李煜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用流水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往往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三、抓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关键词古代诗歌中常会有一些能使诗歌增色的词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杜甫登高的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青、白、飞回等字修饰,开篇就为整首词定下了惆怅孤独、沉郁悲哀的感情基调;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早”,但因为是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

4、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明”便形象地表现了“早行”;李清照声声慢中则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层层渲染了一位愁妇的心理发展过四、巧用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鉴赏古代诗歌也可以运用比较法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鉴赏李商隐的晚晴就可通过与他的另一首诗登乐游原作比较进行。晚晴中诗人通过“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等诗句表现了一种分外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诗人并不在意它的短暂,而是只强调了晚晴,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其实是他遭遇厄运后倍感幸遇的真实写照;而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是写乐游原的夕阳虽美,却会转瞬即逝,诗中表现出的是

5、沉沦迟暮之感,透露出的是对国运衰微的哀伤。五、结合语感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进入角色,带着浓厚的激情对诗歌进行认真品读,绝不能一目十行不加咀嚼地快速扫描。正确的方法是读完诗歌后要及时对第一印象进行回味和总结,以期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比较完整的感性认识。鉴赏古代诗歌时学生可将诗歌大致分为“喜”与“不喜”两种,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阐述“喜”与“不喜”的内涵。例如,鉴赏杜牧的泊秦淮,读完诗后就可凭语感断定这首诗是讽刺沉湎声色的达官贵人的,表达的是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忧愁感伤的感情。六、注意修辞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衬托、夸张、拟人、对比、对偶、反问、设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等。鉴赏古代诗歌时注意修

6、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后两句就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一、二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他的境况像江岸边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三、四句以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用反衬手法写了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五、六句用反语表现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七、八句用比喻、设问深刻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感伤。程,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