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061501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之窗【摘 要】“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学生营造道德情境,于“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育目的,尊重孩子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导向,“点燃学生心中的一把火”,引导孩子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氛围 课堂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德育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

2、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3、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

4、。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

5、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真正的友谊时就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见过几次面了?” 学生:“三次。” 师:“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 学生:“好朋友!” 师:“那

6、我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就是我的” 学生:“小朋友!” 师:“即然是朋友欢聚一堂,大家应该无拘无束,你们能告诉大朋友,谁是你的最好朋友?你们之间有过不愉快吗?” 这时学生就毫无顾虚地说出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不愉快的事。 师:“那是我们还小,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问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整节课,这位老师始终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像与朋友在一起,畅所欲言毫无顾虚地表露内心世界,并形成正确的认知导向。这位教师很高明地做到了“教育无痕”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份源于内心的情感体验,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

7、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尤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1、与班会活动相结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班会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思想品德课与班级活动相结合,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省教材第七册第八课),课后,教

8、师应与班主任结合,以“小心身边的危险”为题,举行一次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畅所欲言,把自己了解到的在各类活动中的危险行为向大家公布,使同学们增强安全意识,在各种活动中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又如:教学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省教材第七册第十一课)一课,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通过讲授、讨论、辨析等形式,让学生知道: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才能不断进步,做到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不骄傲,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与班主任协作举办“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讨论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懂得应该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才能不断进

9、步,知道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进步。做到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不骄傲,虚心听取批评意见。2、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与少先队活动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少先队活动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德育为主,兼顾其他。由于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是在激发道德情感和指导道德行为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借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提高,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思想品德课“团结友爱”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友爱互助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懂得如何

10、才能与小伙伴建立友爱关系,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认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学会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困难,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懂得关心他人,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要达到这一目的,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若与少先队辅导员共同协商(因为学校每双周都进行一次少先队中队活动),若把思想品德课中的“团结友爱”这一教学内容与少先队中队活动联系起来,在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准备材料,在主题会上演讲,讲故事,谈感想,就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强化学生思想认识的最佳效果。三、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1、情趣化的诗意课堂 创设一种巧妙的情境,让学

11、习在孩子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一位老师在上安全回家这一课时,一开始,一幕有趣的动画剧新龟兔赛跑立刻吸引了同学们。此次小兔虽然跑得快,但因为他撞小孩、闯红灯等险些酿成悲剧,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严肃的话题“安全回家最重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整节课以小兔子为主线贯穿始终,孩子们则以关爱者的角度帮助小兔识路标,告诉小兔該遵守的交通规则,回家路上的安全常识等。在这个充当快乐助人者的过程中,也使孩子们懂得“安全回家最重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家乡巨变这一课时,也采用了“模拟情境”的方法。利用影视媒体、角色表演等模拟“现场”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现了几年、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在此情境

12、化的课堂中,学生感受自然深刻。 2、生活化的实效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陶行知老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课堂体现实效性。 如在教学珍惜集体荣誉这一课时,如何贴进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表演小品:“大扫除后,值日老师检查卫生,四(1)班的小明发现自己班的保洁区内有一张废纸,为了五星班级的金牌,他一脚把纸踢到了四(2

13、)班的保洁区里。”让孩子演了后评,评了又演,“当小明重新捡起纸,扔到垃圾桶里”全班响起了掌声。又如一位教师上做妈妈的小帮手这一课时,教师打破教材以讲、说、谈为主的说多做少的教学格式,创设了“择韭菜”、“切韭菜”的活动情境,使孩子们亲自实践“择韭菜”、“切韭菜”。这些家务活学生在家根本没有做过,干起来非常费劲,有的孩子手都磨红了。在这切身体会中,学生感受到父母家务劳动的不易,爱父母之油然而生。像这样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活,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这样让有限的课堂得以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

14、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

15、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最有利的环境。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家庭相联系,密切了解,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多属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较快,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但在行动中往往做得不够或不能持之以恒,有些是学校老师不能监督的,需要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步调一致,将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串于学生的整个生活当中,使学生在长期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如教学生活要有规律(省编教材第七册第十三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按时作息、合理饮食是身体健康的条件

16、之一,做到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拟订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订好后,要求学生按照作息时间表进行,并请家长给予指导与监督,老师坚持每天检查。这样,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思想行为都得到统一。总之,“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学生营造道德情境,于“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育目的,尊重孩子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导向,“点燃学生心中的一把火”,引导孩子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也才能真真正正地教会孩子做人,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真真切切的影响。因为只有知识、经验、美好的情感,乃是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获得。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小学德育,2005年第2期。3、小学德育,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