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06022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林水土流失五篇范文 经济林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柑橘、茶叶、杨梅、竹笋等经济林规模种植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柱,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在经济林蓬勃发展的背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水土保持设施和有效的治理措施,低山丘陵区一派出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景象。长此以往,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市经济林种植现状和水土流失状况。 我市的经济林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和中部低山丘陵区,其中西北部山区以河头的茶叶、白水洋的杨梅和桑蚕、尤溪和水洋的竹笋、枇杷等种植(养殖)为主,中部低山丘陵区以涌泉镇、邵家渡街道、东塍

2、镇等地的柑橘为主。据调查统计,全市水果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柑橘占5.5),竹笋13.9万亩,茶叶43万亩,桑蚕0.万亩,其余零星的还有板栗、油茶、山核桃等。01年全市经济林农产品产值达到0亿多元,其中水果产量027万吨,经济收入9.05亿元(其中柑橘产量23.7万吨,收入5亿元);茶叶0.12万吨,收入300万元;桑蚕0.1万吨,收入近千万元。 根据最近三次全省水土流失普查数据比较得出,我市水土流失面积从19年的0.37m2减少到021年的17.68km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8.3。01年全省第四次应用卫星遥感水土流失状况普查成果显示,我市7.68m2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其中

3、轻度流失面积1135m(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9),中度3.31km2(占2.0%),强度130m2(占8.15%),极强度5km2(占24),剧烈11k2(占54)。对比发现,占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轻度、中度水土流失区降幅较大,分别从197年的7018km2和08.6k下降到02年的11.1km2和53.1km2。水土流失现象有所减轻的原因是各级政府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结果。自201年以来,市政府根据本市水土流失现状情况,委托水利部门先后编制了临海市水土保持规划(202122)和临海市水土保持规划(20210),为治理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和技术支持。依据规划,全市加强了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工作,

4、有针对性地实施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工程、封山育林等综合治理工程。白水洋镇、河头镇、永丰镇、汇溪镇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明显得到改善。 但是,在水土流失总体程度有所减轻的背后,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涌泉镇、尤溪镇、邵家渡街道、沿江镇等一些水土流失不太显著的区域,水保意识相对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在发展柑橘、枇杷、竹笋等规模农产品种植时,低山丘陵坡地分散,无序开垦,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数据分析,我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水土流失总面积1.5%的果园地,其水土流失量占了整个流失总量的0。现场调查得出结论,经济林地因为大规模的不当开垦,首当其冲地成为新增水土流失区域,且愈演愈烈。 二、经济林水土流失特

5、点、成因及危害分析。 丘陵、中低山区是经济林果木的主要适生区域,也是农业作业最频繁的区域之一,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土壤地被物遭破坏,极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上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忽视水土保持,林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低丘陡坡地采用全垦全复整地造林,林相单一,林下地面裸露,缺乏草灌植被保护;山区降水量大,汛期暴雨频繁,地面坡度大,每遇雨水,林下冲沟密布。同时,我市经济林开发具有“点多、分散”的特点,沿山种植的果树,仅采取了简单的水平沟整地,没有截排水和拦挡措施,扰动地表裸露,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些作业方式给治理

6、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造成经济林水土流失的原因。 1.低丘陡坡地不当开垦是主要原因。我市的经济林开垦以低丘陡坡地为主,大部分分布在25左右的山坡上。由于开垦区山高坡陡,土壤母质大多为红壤类石砂土、粉红泥土,开垦后,形成大面积的裸露面,土壤侵蚀模数强度剧烈,加上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涌泉镇为例,2021年底,全镇橘园种植面积17万亩,到2021年底,全镇柑橘园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年平均增长4。新增的橘园主要集中在低丘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后,大量土石沿山体滑落至山脚。 .强降雨为经济林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我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至

7、6月的梅雨期和8至9月的台风雨期。降雨空间山区大于谷地、平原。因此,对于经济林集中的低丘地区,在台风期暴雨、大风频繁,地表径流量大而集中,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原动力。 3现状农业作业方式不利于水土保持。以橘园和茶园为例,作物成长过程中需多次翻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土流失。另外,园林中的草本和灌木生长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需大量使用除草剂,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水土流失加剧。 (二)经济林水土流失的危害。 .淤积河道,淹埋下游植被。经济林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夹带的大量泥沙和有机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河道,缩窄河岸,抬高河床,降低行洪调蓄能力,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涌泉镇山体大面积被开垦成橘园,

8、沟道侵蚀严重,造成沟口下游寺前水库严重淤积。同时泥沙随降水淹埋下游边坡植被,降低植被水土保持能力。 2.破坏生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长期的水土流失,可能造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区域环境,影响生态稳定。危害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如涌泉镇,境内由于山体开垦在村镇周边和交通道路两侧形成的裸露面,经常塌方等。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长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必将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措施。 坡地经济林水土流失的治理,需先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常采用“蓄、排、拦、挡”四种模式。 (一)树下筑盘(台)防护模式。这种防护模式,俗称“三保工程”

9、即保水、保土、保肥。适用于坡度较陡的板栗、山核桃等老林地的防护。工程内容:依据株行距和树龄大小,在果树根部环状筑埂,用来拦蓄坡面流失的土壤和雨水,形成水平树盘(圆台)。果树生长所必需的垦复、施肥、除草等扰动林地土壤的生产耕作限定在水平树盘内进行。树下筑盘具有增加林下土层厚度、保水增肥、方便生产管理的优点。 (二)水平阶带状整地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地形比较完善、土层较厚的坡面,整地工程基本上顺等高线在坡面上连续分布。具体做法:先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划出线段,作为水平阶的下沿,线段的长短依坡面情况而定,10m至100m不等。整地深3cm,将土翻出,然后从沟的上方依次向下翻土,进行里切外填,加大沟宽,把

10、石块或心土翻出做埂,表土留在沟中,将沟加宽cm以上,做成台阶式,阶面里低外高,呈反坡,即成水平阶。此方法适用范围较广,主要适用于柑橘、茶树、桑树等经济林老林改造和新造林整地。 (三)植物绿篱拦挡和地面覆盖防护模式。植物绿篱拦挡和地面覆盖防护是一种不同经济植物间种和林下地面覆盖防护措施与生产模式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经济林裸露地面的防护。现有经济林地,一般为开垦的土坎(或土石混合)的梯地,单位面积植株较少、覆盖率低,且在生产管理上,因植物生长和防病、除草需要,每年要砍灌除草、翻耕、垦复2至3次,时间上与雨水季节相同,造成林下地面土壤裸露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工程内容:每两行果树植株之

11、间,种植一排阴性、半阴性低灌(丛)密植经济植物或牧草带,形成一道植物绿篱屏障,流失土壤逐渐堆积,在果树下自然形成水平阶(台),起到拦蓄坡面流失土壤、减缓坡面径流汇流时间、消能减蚀的作用。在生产管理上,推广地面覆盖防护模式。雨水季节应将砍灌(丛)除草清除的枝条、秸秆、草叶等平铺于果树下裸露地面,防止雨水对地面击溅和径流的直接冲刷,同时也起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作用。 (四)坡面蓄排沟道系统防护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于具有一定规模、坡长较长的经济林地防护。通过布设水平截(排)水沟和纵向主排水沟以及消能跌水、沉沙凼、蓄水池等配套工程,将坡面径流分层拦截在水平截(排)水沟内,经纵向主排水沟导出坡面,进入下游沟(河)道。做到小雨不下坡,大雨顺沟流,达到层层拦截,有序排泄,削减产生坡面水土流失的外营力,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对于坡度较陡,土壤含砾石、块石较多,土质疏松的山坡地,还可以采用就地挖穴或坡面开沟的沟垅种植方式。对于土层较厚、石料丰富的山坡地,则还可以在完成坡改梯后在田面上栽植果木等防止水土流失。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