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059475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必修1 2.3 水圈与水循环第二课时:水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 要意义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 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 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讨论、理论联

2、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圈。说到水,我不自觉地就会想到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曾写下这样的名句吟诵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 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听故事,留印象】播放视频,教师归纳:视频中描述的就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要求学生据视频画示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出水循环的定义。【观察图片,解决问题】师问水

3、循环的这些环节是在哪几个圈层之间进行的?生答我觉得是在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四大圈层之间进行的。师问是的,可以说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既然水循环是在这四个圈层之间进行循环的,那么它又发生在哪些领域呢?生答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总结所以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三种类型。下面就结合动画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种类型的水循环。【动画展示,讲解过程】【师述】海洋水蒸发进入大气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由于水汽

4、凝结而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经过江河的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构成了海陆间循环【板书】海陆间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师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水在海洋和海洋上空间是如何循环的。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大部分在海洋上空适宜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有降落到海面。这个过程就构成了海上内循环。【板书】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师述】第三类就是陆上内循环。陆地水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5、,仍降落到陆地上,就构成了陆地内循环。【板书】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师述】由此可见,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总结】以上我们讲了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那么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意义: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 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而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是对太阳辐射的吸热过

6、程,降水又是一个放热过程。这样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三角洲、冲积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问题回放】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知识扩展】【师问】从以上我们得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请问人类可以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呢?【生答】可以干预或控制蒸发或植物蒸腾、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师问】请你们举例说明?【生答】干预蒸发或植物蒸腾的有:围湖造田,破坏植被使得蒸发或蒸腾形成的

7、水汽减少降水减少;干预降水环节的有人工降雨;干预下渗的有城市的水泥路取代了泥土路和地表植被,下渗越来越少,地表径流量加大、导致洪水频发;干预径流等环节的有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师述】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这两项工程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可见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也因此,人们会这么想: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活动】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

8、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循环及其意义。虽然水资源通过循环可以更新,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且有限的水资源还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切记:也许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信息反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

9、来实现。【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 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 1、水循环的定义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主要环节(1)海陆间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2)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3)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二、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反思】一、 课标和考纲要求首先、从课程标准看重点确定,本节涉及的内容标准可从分三个层次解读。一、学生要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前面说过,说出和说明在目标层次上明显有差别,课标明显对“地理意义”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无论是说出还是说明,学生都要运用示意

10、图,这里的示意图应该有多个,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水循环示意图”,换言之,“水循环示意图”本身不是落点,它是个中间体或者说是个桥梁,落点是“说出过程、环节和说明意义”,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比掌握“水循环示意图”本身重要;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是隐含在“水循环”具体内容中的核心内容。与大纲版课程不同,新课程水循环这节的内容标准是放在“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之下的,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从整个自然环境看水循环,而不是从水要素角度看水循环,也就是说要突出水循环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即地理意义,这是本质的区别。 其次、从考试大纲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论证探讨

11、地理问题”是统领性的。在文综单科题量少、单题考查要求联系广、层次深的情况下,该能力要求往往成为试题设计的落点。表述这一能力要求的指令性动词多为“分析、说明、评价”等,也就是说水循环部分考纲与课程标准最大的对应点是“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更何况论证探讨的地理问题是综合性的,所涉及的地理过程和环节不可能单一,也就是说单一水循环过程的考查缺乏可行的情境支撑。第三、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组成学科内容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线索、主要结论是教学重点。表现在具体教学

12、过程中,那些最能体现学科思想、应用广泛、与前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概念、规律、原理必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协调人地关系,具体到自然地理某个要素、过程的学习,分析其本身特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说明该要素、过程对其他要素、过程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单纯研究水运动、转化过程不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任务。与物理上研究水的三态转变等不同,地理学研究水侧重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水循环就是看它在地理环境中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通过哪些环节,对各圈层产生了什么作用,人类活动与这些过程和环节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二、 课后反思1、

13、 亮点: (1)以李白的诗作为话题进行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视频“云端的游泳池”后让学生绘图然后在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更能引发 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3)关于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播放动画以及老师和学生描述过程的形式来呈现,便于 强化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4)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融洽且活跃。课堂环节齐全; (5)让学生讨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2、 不足之处: (1)在展示完水循环示意图,如果对图加以引导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水循环 的定义,效果会更好; (2)写在黑板上的板书不够精炼,粉笔字有点不好看,需强化书写; (3)学生讨论完后,意见交流环节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有点仓促; (4)由于时间仓促,课堂练习反馈环节有所省略; (5)授课时应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