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059177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6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专题十二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第 一 节第 二 节第 一 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

2、为自己上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为自己上寿”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化,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抒发了诗人虽身在边关,但仍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中诗

3、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情感。二、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

4、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

5、,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第 二 节【考情调研】主要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要求分析某一联(某句)诗句的情感;对比分析,考查两篇诗歌情感的不同;隐性考查,通过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等推断、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几乎每一套试卷的古代诗歌

6、阅读题都会涉及对思想情感的赏析。易错点隐没背景,忽略“暗示”失误诊断:急于理解字词含义,而不能充分利用诗歌本身之外的提示性材料,不能凭借提示性材料来揣摩作者的创作缘由和把握情感倾向。示例分析:1.“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如果注意到注释中对“姑苏台”的注解,“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再加上命题者标明了该词写于五代,我们可以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和作者面对的当时的战乱频仍,把握该词的主旨就容易多了。2.“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金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我们可以很快的发现这是一首边塞诗,但如果不能留意题目征人怨

7、,则很容易联想到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催金鼓,宵眠抱玉鞍”,认为这里也是写战士们不畏边寒、奋勇杀敌的报国激情的。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也需要关注题目中的“赠张丞相”。解决途径:注意题目、作者、朝代的暗示,重视已有的注释说明,加强对诗中名物、典故的理解和联想意识。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8、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答案:A(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答案: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

9、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解析:解答此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丰富的情感”有哪些,“如何表现”用了哪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首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

10、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答案:B(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答案: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11、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技法点拨】1.知人论世。对人物的身份、经历进行分析,包括诗人自己和诗中描述的对象。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含有诗人对描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并且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描述对象的情感一定要立足诗的关键点,如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如【典例1】,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作为山水田园诗人,诗人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直接显露的就是对其的赞美和向往,又因为这是友人将要观赏游览到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的情感。从友人的角度分析,因为要去任职,所以要恪尽职守,有所作为,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诗人期许的内容。2.借景观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情感的类别和深浅。多数景

12、与情有相似性,当然少数也有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3.咏物传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舟、长亭、灞陵、柳岸、镜,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超俗的品行。4.缘事析情。据“事”探“情”。考生要根据“事”的属性,探究“情”的类别。通常情况下,“事”喜则“情”喜,“事”悲则“情”悲。按“点”索“技”。如果选的“点”与“点”之间有对比度,那就用了衬托、铺垫或者对比等表达技巧;如果叙述中还穿插了评论,那就是述评结合。“细”中见

13、“奇”。考生要抓住叙事中的细节去窥探诗人丰富的情感,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奇特效果。5.典故抒情。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首先需要增加积累,尤其是熟悉、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其次是将典故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典故的正用和反用。如【典例1】中的典故就是正用。6.时空显情。一定要分清是现实还是往昔,或者是设想将来。分清是此地诗人自己面对的景象还是另一个地方友人面对的景象,即分清景象的虚实。如【典例1】诗歌中所描写的情景,是诗人畅想友人将要面对的,诗人自然含有羡慕和勉励之情。分析情感的变化,尤其要注意表现时空变化的词语。如【典例2】“经行处”“静渚”“闲门”“松色”“随山”“水源”这些词语都表明诗人“寻”的地点的变化,其情感变化也要沿着诗人的脚步进行分析。7.题材明情。结合诗歌题材了解惯常表达的情感,并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如送别诗,常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切、安慰、担忧、勉励等情感,而【典例1】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是优美的,叙述的事件是美好的,所以整首诗没有不舍和担忧,而是勉励。8.词语定情。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大都起到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如【典例2】中的“闲”,冲淡了来访不遇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