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05763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槽道吸液芯热管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高黑兵 高鹏(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摘要:本文在 2010 年陶汉中等发表的槽道吸液芯研究进展基础 之上,针对近两年最新研究成果,按照时间顺序,而且根据槽道的不 同结构进行分类论述,尤其重点介绍了Q形轴向槽道热管的发展现 状,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表明:作为槽道热管发展的新生代,当量导 热系数是360460KW/ (m.C),能达到紫铜的1000倍,其更加优良 的传热特性,可以应用于梯度大、品位低、热值分散的中低温余热回 收,提高其回收效率和品质,促进节能减排,推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的 顺利实施,将是新的亮点;关键词:微槽道Q形轴向

2、槽道中低温余热回收自1964年Grover明确提出了热管概念,1965年Cotters发表了 热管的基础理论Cotter理论以来,热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受到广泛重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平板型热管、环路技术 热管、脉动技术热管等新兴品类,也相继出了铁丝网、内烧结等吸液 芯等新形式结构热管。随着热管技术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重心也已经从理论研究转移 到应用研究,热管应用研究已经由航天转向地面,由工业转向民用, 在太阳能利用、笔记本电脑 CPU 散热冷却、冶金能源、建筑节能等 领域的应用,也将促进新型热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3。目前,我国各主要工业部门余热资源率平均达到 7.3%,而余热资 源

3、回收率仅为 34.9%,尚未回收的余热主要以低温余热为主,回收潜 力十分巨大4。工业上采用的碳钢-水热管制成的热管省煤器、空气预 热器等产品,只能对1000c高温余热进行有效回收。对于用于中低 温余热回收的热管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针对中低温余热热储量大, 但因其品位低、分布分散,迫切需要一种高效传热换热的装置元件, 槽道吸液芯热管应运而生。对于微槽道形式吸液芯热管,最早见于Kemme5 在1966年和1969 年的报告。槽道形式吸液芯热管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当今, 微槽道热管,因其单位几何结构和工质填充下,蒸发段和冷凝段段均 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103-105W/m2K)和较小的热阻

4、(0.01-0.03K/W) 6,而占据了吸液芯式热管研究的最前沿阵地。微槽道热管按照槽道 形状可以分为内三角形(triangle)矩形(rectangular )、梯形(trapezoid) 和最新发展起来的“C形等。2010 年,陶汉中7等人,针对应用于电子元器件散热领域的微槽 道热管研究进展,已经作出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总结。本文在其基础之 上,不仅按照时间顺序,而且根据槽道的不同结构进行分类论述,尤 其重点介绍了Q形轴向微槽道热管的发展现状。1 槽道热管特性槽道热管,是在实现热管多相传热、热阻更小、传热系数更高等 功能的同时,利用槽道界面张力的作用可以使液相工作介质回流从而 实现吸液芯的功

5、能5-6。具有以下特点7:(1)对于理论研究,槽道热管的吸液芯结构几何外观上比较明晰、 随机性较小,因此更适合微流动、微相变和微尺度传热过程的分析, 其对于微肋、狭槽类微型能量系统的研究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2)槽道热管的毛细回流力由汽液两相界面轴向曲率半径差提 供,作用力方向为槽道延展方向,且汽液两相直接接触等特点使槽道 热管的理论研究更具特点。(3)从应用角度来看,槽道热管的吸液芯结构是在管内壁加工的 一些流体通道,吸液芯结构与壁面为一整体。这一特点带来了两方面 的优势:首先,壁面与吸液芯结构之间的热阻较小;其次,二次加工 性能好,在弯曲、压扁等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吸液芯结构与壁面剥 离

6、甚至脱落现象,保持良好传热性能。(4)蒸汽与金属接触面积大,从而使得热管具有较小的热阻。蒸 发段槽道内的液体三面受热,接触线附近的薄液膜区相变阻力很小。 在冷凝段,蒸汽在槽顶凝结后,在径向表面张力作用下,使该部分区 域的液膜厚度极小,冷凝换热能力大大加强。(5)吸液芯结构的各向异性使其在离心场、电磁场等环境下得到 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2 研究概述2.1 理论研究对于槽道热管的理论分析,既有与其他吸液芯形式相同的分析方 法,也有针对槽道开展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法研究。数值分析方法是指采用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等方法数值求解动 量、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微槽道热管内部的流动

7、传热传质特性。 对于热管流动和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微 槽道热管内部过程牵涉多相流、相变传热、毛细驱动力和多孔介质等 多个复杂领域,随而出现了一些采用非线性导热体简化模型,来进行 热管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的软件8,对于微槽道热管的数值模拟,运动 界面追踪技术可能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9-10。由于涉及内部流动传热传质等基本过程,热管本身的传热又涉及 三相过程以及微尺度传热理论,再者各研究者对影响热管流动传热传 质的因素不成熟甚至未知,微槽道热管数值分析相对比较困难,周期 较长,可靠性较差,使其工程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比如三相接 触角的大小确定对液相回流的影响较大,

8、但各个研究者在相同情况下 所采用的数值也不尽相同11,而目前对接触角的研究,特别是精确可 靠的试验研究或可视化研究仍存在有一定困难12。对于上述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以解决,只能先对热管进行传热分析,再通过试验去验证得到一定 的经验公式,此种方法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支撑,而这方面 的大量可靠性实验研究并未全面展开。Faghrii6对1995年以前槽道 热管的理论研究作了比较详细的总结,在陶汉中等,按照发表年份的 顺序列出了1995年以来,对于槽道吸液芯热管理论分析的主要文献, 进行了系统总结,详细请见文献槽道热管的研究进展7。2.2 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9、主要是指以应用为目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得 到的结果对于理解槽道热管的传热传质过程、相变流动过程等复杂现 象将会有很大有效的帮助。但由于实验装置。试验方法和试验精度等 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结果出现矛盾,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 更精密的试验支持进行解决。应用基础研究为某一领域应用或新的结 构形式奠定基础,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往往比较特 殊,从理论研究角度着手比较困难,故而研究手段中试验的比例较大, 并且与工程的联系紧密。吴晓敏等和 Zaghdoudi 等,在通过对多种热 管性能比较和试验分析,得出槽道吸液芯热管具有相对最大的传热系 数和最小的热阻,奠定了槽道吸液芯热管具有发展

10、应用前景的坚实基 础。在陶汉中7等所列总结表的基础之上,将 2003 年以来,一些主 要的试验研究内容和结论,详细请见文献槽道热管的研究进展7。 2.3 应用研究微槽道热管自从被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散热和 电磁场、离心场等非惯性场。陶汉中7等人,在槽道吸液芯研究进展 的文章中,重点对微槽道热管在电子元器件散热进行了论述总结。但 是目前在中低温余热回收领域,碳钢-水丝网吸液芯热管,可制成热 管省煤器和蒸汽发生器,得到有效的工业推广和应用以外,具有高效 传热特性微槽道热管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工程实 践应用。3 不同结构微槽道研究3.1 梯形早在1996年,Kobaya

11、shi等,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将梯形微槽 道 结构 传热 传质区域 划 分 为 宏观和 微 观, 并运用守 恒方 程 和 Laplace-Young 方程,数值计算得出微观区域即微槽道区传热能力极 强,证实了微槽道的良好传热特性;2001年,Seo等,同样采用动量 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方程,通过对剪切力、接触角、充液量等 因素的试验考查,得出梯形槽道内液-气两相的压力分布; 2003 年, Suh 等通过对半月面曲率半径、相间摩擦系数分析,建立了准二维热 平衡方程,得出蒸汽压力分布和传热极限功率,是对梯形槽道应用基 础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2004 年,范春丽等又针对梯形槽

12、道热管的 充液量、倾斜角度等影响因素, 继续采用动量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方程,计算出了其传热热阻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 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功率和较好的传热特性;2005年,Jiao等构建了二 维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方程,以梯形槽道结构、薄膜蒸发以及 接触角为研究对象,得出梯形槽道结构对相变传热影响较为明显;同 年, Chen 等通过加工方法、传热性能等因素,对梯形槽道热管进行 试验研究,认为壁面有一定摩擦对热管传热有利;同年, Suman 等运 用经验公式和数值分析方法,针对曲率半径和流速,建立起一维非稳 态守恒方程,得出曲率半径、几何结构对其传热性能影响

13、较大。3.2 矩形自从 1996 年,梯形微槽道出来的同时, Ochterbeck 等运用数值 分析方法,建立起一维守恒方程,得出了高宽比为 1.35 的矩形槽道 性能较优的结果,研究学者也就同时对矩形槽道进行了研究; 1999 年,Yan等运用分析法,针对槽道内部润湿速度、超临界启动过程, 建立起热平衡积分方程,划分出了矩形槽道热管的启动时间和轴向温 度的分布,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2005 年, Suman 等矩形微槽 道内工质流速和接触角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一维非稳态守恒方程,最 终推算出经验设计方程,对今后微热管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苏俊林等针对矩形槽道平板热管,对其热

14、流密度和工作温 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矩形槽道平板热管具有很高的传热能 力,适合电子散热;随后的2006 年 liu 等,在此基础之上,对其传热 性能进行研究,并探索出纳米 CuO 对矩形槽道热管蒸发段传热具有 强化作用;2007年,Lefevre等运用理论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 对曲率半径和传热极限因素,对矩形平板热管进行了优化。2008 年, 李西兵等通过对传热极限的研究,开发出矩形槽道热管传热极限模 型,并通过实验验证;2009 年, Stephane等对矩形平板热管的轴向温 度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蒸发段的相变状况可视化; 2010 年, Kyu.Kyung 等基于矩形平板热管,

15、将工质中添加氧化铝纳米颗粒,建 立槽道纳米流体流动模型,研究表明添加纳米颗粒形成纳米流体,可 以增强热管的传热特性,为今后微槽道热管的发展,重新指明了新的 研究方向。3.3 三角形对三角形为槽道热管的研究,出现在梯形和矩形槽道以后,开始 于1997年。Ma等人,运用数值分析法,针对三角形槽道的剪切力、 接触角、蒸汽流动、工作角度和槽道结构,建立起动量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方程,得出了三角形槽道热管的毛细极限,初步奠定 了三角形槽道的理论基础;2003年,Do等同样运用数值分析法,对 曲线三角形槽道的曲率半径、相间摩擦系数,建立了 Shah 模型并列 出了热平衡方程,得出了传热

16、极限和两相压力分布,补充了三角形槽 道理论; 2003 年, Kim 等运用数值分析方法,针对三角形槽道的剪 切力、接触角和热管充液量,构建了一维动量方程,得出了其传热极 限; 2005 年, Thomas 等根据有限单元法和经验公式,对槽道形式、 剪切力,构建了动量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经验方程,得出三角 形槽道的毛细极限;同理在2007 年, Suman 等运用同样的数学模型 和经验方程,针对热阻和传热极下的毛细极限,进一步深化了三角形 槽道理论; 2008 年, Kyu 等通过数据分析和集中参数,构建出一维 守恒方程和 Laplace-Young 方程,研究得出提高微型热管传热极限的 方法。3.4 螺旋形1997 年, Lin 等对螺旋形槽道热管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了其传 热极限和两相压力分布;1998年,Klasing等对直的螺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