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05281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蔺列传》导学案教师版(教育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贾克文边 强2014、6、2【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2、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3、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4、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导语: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

2、,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初仕郎中

3、,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

4、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人物事迹,书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史书体例。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世家(3

5、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

6、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对部分历史人物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3、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

7、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

8、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二、整体感知。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

9、盾展开的吗?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

10、,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课时贾克文边 强2014、6、2【课堂导读】 一、讲读第一部分(12段)。 指导学生自读12段。学生讲解,教师点拨。3、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4、“为宦者令缪贤舍人

11、”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宦者令舍人乎!又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指导学生自读35段。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齐读第3段。明确:“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和氏璧的来历,师可补充。(见韩非子和氏)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 明确: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璧”,赵

12、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明确:烘托相如胆识。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齐读第4.5段。明确:“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王必无人”中的“必”,

13、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三、讲解第6至13段。 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璧,对秦国来讲,

14、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璧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明确: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补充: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明确: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