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05258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赵琨摘要:学习效能感在调节学生学业行为方面对其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 着学生的学业抱负、学业成就,还与他们追求真知的热情、未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长期 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偏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忽视 了学生学习效能感对其学业的重要影响,因此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 以来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学生 学习效能感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学习效能感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学习效能感又称“学习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academic efficacy或Per

2、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组织和控制学习行为以实现 特定学业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它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内的展现。 近年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实,学习效能感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它是影响学生学 习的重要变量:一方面,学习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业选择,另一方面,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 习兴趣、努力程度、学习归因、目标设置、自我监控、学业焦虑等影响其学业成就。与国外 尤其是美国对学习效能感的众多研究相比,目前,我国针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研究甚显薄弱, 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是致力于学习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目标设置及归

3、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1,针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整合性的研 究更少,对学生良好学习效能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研究旨在整合学生学 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措施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基础 教育改革,有效提高当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1 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外部因素班杜拉(1986)指出,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四种信息源的影响:亲历经验、 替代经验、口头劝说、生理和情绪状态3。由于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 现,考虑到中学生处于“学习高考”的生命阶段的特殊需要,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

4、响因 素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1家庭因素作为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避风的港湾,儿童最早是在家庭中 接受个体社会化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曾被喻为是“制造人类的工厂”,由此,家庭状况的好 坏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其中必然包括学生的学习。 1.1.1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选择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职业选择、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也在一 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其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他们自身的自 我效能感水平也较高,对子女往往寄予很高的期望,更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在教育子女 的过程中会有意识采取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家庭环

5、境、家庭氛围等因素对儿童发展的 影响。以往的研究已证实,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纪律、注意力障 碍和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1.1.2 父母教养方式最早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来源于Baurmind。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型、 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类。儿童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以其教养方式和特有行为,将有关 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道德规范等潜移默化的渗透入儿童的心灵,在此 基础上,儿童建构出自己的社会化内容和目标,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众多的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的好坏对青少年的自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个性特征、利他行为、情绪归因、 主观幸福感、自我意识和

6、认知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父母 的教养方式也较好。他们往往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的自我效能发展提供良好的 榜样,经常采用关爱、理解、理性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父母则倾向于采 用惩罚、专断、控制或冷漠、忽视、放任等教养方式,其子女较易形成较低水平的内源性自 我效能信念,制约他们的未来发展。1.1.3家庭经济状况青少年的求学过程也是家庭教育投资的过程。稳定坚实的家庭收入是青少年生理成长、 接受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但由于家庭经济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甚至失 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使他们形成了对待学习敏感、自卑、抑郁、调节能力差的结果。而这

7、 种由于学习权利的剥夺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加以弥补,将会对他们的性格、自尊、自 信等个性心理特征产生持久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1.2学校因素1.2.1教师的影响由于自古以来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历来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尊重。 其对青少年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影 响将决定着他们的一生。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言语说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具有重要作用。“皮 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给与学生的恰如其分的积极期望,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 实现、自我成功的预言效应,有助于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

8、 奖赏、表扬和言语劝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言语劝导即“口头谈话”就是当前教 师最常采纳的方法之一,即让学生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 而相信自己确实能胜任该项任务。由地位较高、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教育者进行的在学生 体验基础上的言语说服最容易让他们接受,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1.2.2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年龄相近、心理状况相似的同伴的影响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以同 伴作为学业榜样取得的替代经验,对学习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除客观的社会评价标准外,人们往往根据自己与他人成就的社会性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 力。目睹或想象与自己学业水

9、平相近的同伴的成功,个体会相信自己在类似活动情境中也能 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成功,从而增强自身学业能力的效能预期。(Bandura, 1982a; Schunk, Hanson & Cox, 1987)。同样道理,如果观察到能力相似的同学的失败,尤其是在 其付出了巨大努力后仍然失败,就会降低观察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感,并削弱其努力程度(Brown& Inouye, 1978)。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榜样和自身的相似程度越高, 他们的成败对观察者的学习效能感的影响也就越大。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替代经验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认知过程实现 的:一是社会性比较的过程。观察者通

10、过与榜样进行比较的方式,以榜样的表现作为标准来 衡量自身的能力,影响自己的学习效能;其次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能够从榜样的示范 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自身行为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能。研究发现,学习者观察多个示范者的行为表现要比仅仅观察一个示范者的行为表现在效 果上有效的多。榜样的示范或相似榜样的成功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尤其是相 同水平示范者的成功, 更会增强学习者的效能信念。1.2.3学校等级和声望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级别和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 的重视,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具有更丰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在校学生的学

11、 习条件和接受的教育水平就越优越,教师的集体效能感、教学能力和责任心更强,学生对学 习就会有充足的成就期望和信心。班杜拉指出,学生相当大一部分的学习成就受到教师的集 体效能感的影响。所以,重点学校的教师集体效能感较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一般比普通学 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强。1.3 社会因素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自然属性,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生活于社会,处于一定的 社会文化背景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受到各种社会价值观、文化氛围的影响。我国“学而 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思想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使重视教育、 重视学习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地位

12、就越高,发展机会 就越多;相反,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很难有立足之地。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气氛的感染 下,学生就会重视自己所受的教育,努力学习,并产生较高的学习效能感。若在“读书无用论” 时代,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自然而然地就会降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例如: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 的,是稳定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的高低不易被改变,学习能力高者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学 习能力低者则相反。这往往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供一个托词,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后天 的努力无关,而是先天不足造成的,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放弃对学习的追求。因此, 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

13、习效能感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 响因素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2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内部因素2.1.学习成败经验 学习的成败经验,是以学生真实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的亲历经验。研究证实,和单纯依靠 替代经验、认知模拟或言语指导等影响模式相比较,亲历经验能够产生更强、更普遍化的效 能信念。所以,它是学生学习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也是学生学习效 能感的可靠指示器。班杜拉认为,成功的学习经验使人建立起对学习效能的积极信念,失败 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在学习效能感尚未牢固形成之前出现的失败经验则会削弱学习效 能。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反复成功的体验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日益稳固。一 旦发

14、展起一种较强的学习效能感之后,偶尔的失败也不会对学习能力的评价有太大的影响 他们往往会将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错误,由此,这些失败反而会使个体进 一步增强信心,纠正自身不足,争取实现未来的成功。稳固强烈的学习效能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持久性,即使面对 困难,也会坚持不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学习活动中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成功可能性的环境, 甚至歪曲信息以使它和他们的当前信念相一致。由于成功会产生一种概括化的效能感,所以 某一领域的学习效能感的加强能够泛化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特别是那些由于自身不足而造 成自我贬低的情境,有助于在更广泛的活动领域中提高个体的行为能力。所以

15、,发掘学生在 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2.2 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形成和提高学习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 望,失败经验则相反。但是,不同的归因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心理学家韦纳从三个维 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将人们的成败归因归结为努力、能力、运气 和任务的难度四个主要原因。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内控制因素时,不会 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而会寻求学习上的帮助,继续努力以实现成功。反之,当学生把失败 归结于能力这种内在、稳定但不可控的因素时,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减少努力。 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

16、适当的归因训练。学生若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外在、不稳定的因 素(如运气)时,就很难增强学习效能感;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因(如努力不足)就不一定会降 低学习效能感。目前,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足是归因训练的主流思想。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地给予学生不同的归 因反馈,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归因,最终目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其保持更高 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期望,防止产生无助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激励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 2.3 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紧张、危险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被唤醒,其唤醒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 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绪唤醒的水平越高,对成就行为的妨碍越大,对成就的期待也会减弱, 即强烈的情绪(如高度焦虑、紧张)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作为中学生,必须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和来自父母、学校和社会价值观的各种压力,出 现情绪和生理情况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研究发现,在面临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