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05134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备课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学常识。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词语。过程与方法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方法】: 竞赛激励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片,读诗歌,融入课堂。二、检查预习1、字词积累。2、整理简介。三

2、、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快速抢答)(1)文章前两段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这些“语言”和季节气候有关吗?如果有,它们是什么关系?(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及说明顺序。(快速抢答)3、释疑问难。(互问互答)四、合作探究,落实目标。问题设置:1、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找出具体的语段并分析讨论其作用。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找出具体的语段并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说明文的

3、语言特点,然后结合本文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汇报其讨论结果,并要求学生倾听笔录,最后集体评议并总结。)五、拓展延伸: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了解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六、师生总结课堂收获。七、板书设计逻辑顺序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差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典雅八、作业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4、)奇妙的克隆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设想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教学步骤一、课前学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二、课堂教学内容(一)克隆是什么1导入。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

5、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2展示查找的资料。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明确什么是克隆。(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6、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4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整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整理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二)克隆的科研成果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自学要求:(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4

7、)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说明对象说明顺序类别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生物进化低高鱼类鲫鱼1979年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鲤鲫鱼两栖类爪蟾蜍1962年黑斑蛙1978年哺乳类鼠多利羊1996年“打比

8、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1阅读思考。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2组织辩论。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3教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

9、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三、课后拓展学习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

10、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整理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2在反复朗读课

11、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整理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12、)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整理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点拨1关于地壳

13、运动。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2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

14、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

15、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3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