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050858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样本.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四章 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战国直至秦代, ”国”的基本含义是国都, 也可指代国都所在的诸侯封邑; 而更正规的诸侯封邑称谓则另有”邦”字。1由于西汉刘向为避汉高祖刘邦讳, 编订战国策, 后人遂统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上接春秋, 下至秦统一; 据郭沫若战国封建说, 这一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到战国时代形成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争雄局面, 史称”战国七雄”。实际上当时的国不限此数, 除了一些华夏族的小国未亡外, 并有夷狄诸国, 其中中山国在战国中期一度强盛, 并与韩、 赵、 魏、 燕

2、”五国相王”, 后在华夏诸国的联手打压下被赵所灭。第一节 各国变法运动经过春秋时期的区域性统一, 到了战国, 形成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七国争雄局面, 史称”战国七雄”; 也有人认为应加入中山国, 但中山国为鲜虞族所建, 且国力相对弱小, 战国中期即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后, 为确保自身利益, 也为顺应历史趋势, 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一方面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富国强兵, 完成统一大业。最著名的有李悝、 吴起、 商鞅三次变法; 其它各国成效相对较小, 如赵烈侯、 韩昭侯、 齐威王、

3、 燕王哙等在位时均有变法活动。一、 李悝变法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 魏文侯时( 公元前445396年) 施行, 主要内容: 一、 废除世卿世禄, ”食有劳而禄有功”2, 为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出了入仕保证。二、 推行”尽地力之教”, 鼓励发展农业, 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又作”平籴法”, 防止农民饥饿流散, 稳定小农经济, 巩固封建制经济基础。三、 法经六篇: 盗、 贼、 囚、 捕、 杂、 具, 从法律上保护封建制度。李悝因此被称为战国法家的始祖。李悝变法确保了新兴地主阶级在魏国的统治, 魏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然好景不常, 文侯死后, 变法中沮。二、 吴起变法楚悼王时( 公元前3

4、82年) 任吴起为令尹, 主持变法。由于楚国旧族势盛, 吴起先令: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废公族疏远者”。3同时精简官职, 训练战士。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进程。但一年后悼王病死, 旧贵族疯狂反扑, 吴起被乱箭射杀于悼王尸旁; 肃王即位, 以”加兵于王尸者罪及三族”之法, 沉重打击了旧贵族。三、 商鞅变法秦社会经济发展迟缓, 公元前4 ”初租禾”, 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但旧族势力仍很强大。秦孝公深感落后, 重金求贤, 卫人公孙鞅慕名前来, 主持变法。因后封商君, 史又称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 350年实施两次。史记商君列传载, 推行新法前, 为取信于民, 商鞅在咸阳都市南门

5、立了一根木头, 出告示宣称”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都以为是开玩笑, 喧闹半日无人应募; 商鞅再加至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 辄予五十金, 以明不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 废井田,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 允许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二、 奖励军功。斩首一颗给爵一级、 田一顷、 宅九亩、 庶子一人; 上不封顶。宗室无军功者无特权。一方面打击了旧族势力, 一方面又造就一大批军功地主。三、 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弃家经商”以避农战”者增多, 4不利政府的赋税和兵源。商鞅规定: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5四、

6、离散家族。女子及笄必须出嫁, 男子成年必须分居, 以保障封建政权拥有众多的编户齐民。五、 推行县制。全国建31( 一说41) 县, 每县设令、 丞, 取消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并建什伍连坐制牢固控制基层民众, 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六、 统一度量衡。1尺约合今0.69寸; 1升约合今0.2公升, 传世”商鞅方升”可证。顺应了经济交往频繁的历史趋势。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群雄之首。变法曾遭旧族反抗, 商鞅用残暴手段镇压; 孝公死后商鞅被残酷杀害。但新法已行 , 深入人心, 鞅死而”秦法未败”。6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首先, 顺应了春秋至战国前期封建生产关系快速发展的历史

7、趋势, 使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稳固下来。其次,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奠定了建立在地主制经济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体制, 影响其后两千余年。第三、 奖励军功使秦军力大增, 直接导致在统一战争中的主导地位。思考题: 1、 试比较战国时期历次变法的异同。2、 试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历史意义。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 农业的发展春秋时铁器已广泛使用, 战国中期更空前推广。牛耕也更加普及。人们还学会了识别土质, 沤制绿肥, 精耕细作。亩产量普遍上升, 据李悝估计, 平

8、常”岁收亩一石半”, ”上孰其收自四”即六石。战国1亩约合今1/3亩, 1石约合今1/5石, 折算相当于今日亩产平均9斗, 最高3石6斗。二、 水利的兴修战国时期兴修水利成风, 著名如魏鸿沟、 秦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鸿沟将黄河贯通济、 颍、 淮、 泗, 既可通航, 又可溉田。都江堰则兼有灌溉、 防洪、 航运多项功能, 使成都平原号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又使关中成为沃野。三、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主要有农村家庭手工业、 城市个体手工业、 豪民大手工业和官府手工业。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女织, 即家庭手工业。战国时期随着井田的荒废和私田的增辟, 个体小农数量猛增, 家庭手工业

9、也趋兴盛, 各国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 也主要分为”粟米之征”和”布缕之征”。7一部分布帛还进入市场。独立手工业者也逐渐增多, 她们主要经营木、 车、 陶、 皮革、 修补等, 有自己的住宅, 能够自由迁徙, 一般是自产自销。豪民大手工业发展势头较快。如魏国猗顿以煮盐致富; 魏国的孔氏, 赵国的卓氏、 郭纵以冶铁兴业; 等等。孔氏”致富数千金”, 郭纵甚至”与王者埒富”。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满足统治集团的奢侈需求和制造兵器等, 还保留着一些奴隶制残余, 劳动者有官奴、 刑徒和征发的民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农民要”以粟易器械”, 手工业者则反之, 双方均需经过市场交换。商业交换频繁,

10、 商人自然增多, 孟子说: ”有贱丈夫焉, 必求垄断而登之, 以左右望, 而罔市利。”8司马迁追述当时商人活跃之情状: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出现了如白圭、 吕不韦等大商人。思考题: 1、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节 各国兼并和秦的统一战国兼并终归秦, 其间带有偶然性。至迟从战国中期来看, 秦的国力并非最强, 然最终由秦统一中国, 这与商鞅变法有密切关系。李学勤先生曾指出: ”战国中晚期, 天下的重归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周天子虽然灭亡, 但诸侯的互相兼并, 为统一准备了前提。楚国灭国最多, 事实上已统一了东南半壁, 在秦灭六国前, 影响最为深远

11、。因此, 楚文化的影响所及也非常广泛, 灭越以后的楚文化范围, 已从长江中游扩展到下游以至淮泗地区, 甚至影响到南海。”9然因楚国未能实行彻底的变法, 吴起被杀, 屈原遭逐, 最后楚国反为后起之秀秦国所灭。一、 魏国独霸魏国是战国诸侯中首先变法之国, 国力强盛。公元前4 , 攻占秦河西地区( 今山、 陕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 又令乐羊灭中山国。公元前391年, 魏联合赵韩大败楚军, 攻取大梁, 后迁都于此, 10故魏又称梁。公元前353年, 魏破邯郸, 虽经齐将孙膑围魏救赵挽回败局, 但魏仍维持了霸业。公元前344年, 魏惠王在逢泽( 今河南开封东北) ”率十二诸侯朝天子”, 称霸于天下。就

12、在这一时期, 秦经商鞅变法骤然强盛, 惠王称霸之次年, 孙膑擒庞涓; 再次年, 商鞅诱擒魏公子卬; 魏已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二、 秦、 齐对峙魏弱后秦、 齐两强东西对峙。三晋内部形成合纵、 连横两派说士: 合纵即北连燕, 南连楚, 抗秦或抗齐; 连横即东连齐或西连秦, 攻楚或攻燕。开始合纵既可抗秦又可抗齐, 连横既可连秦又可连齐; 长平之战后, 合纵即六国抗秦, 连横即六国降秦。公元前3 , 魏相公孙衍发动三晋及工燕、 楚五国抗秦, 因利害不同燕、 楚未出兵而败。公元前3 , 公孙衍又发起三晋及燕、 中山”五国相王”运动, 11亦未成功。而张仪依托强秦连横则获成功, 公元前288年, 秦、 齐约

13、并称西、 东帝, 苏秦劝齐湣王弃帝号合五国攻秦, 秦亦”废帝请服”。但齐强引起诸国不满, 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命乐毅率五国联军( 无楚) 攻齐, 连下七十余城, 齐从此衰弱。三、 秦、 赵决战三晋中韩魏因毗邻强秦较早衰落, 赵被迫拼死自卫。公元前262年, 秦将白起攻赵, 赵将廉颇于长平( 今山西高平) 深沟高垒以逸待劳; 两年后赵孝成王中离间计命赵括代颇, 全军覆没, 40万人被杀。自此, 秦完成统一大业已势如破竹。四、 秦并六国公元前247年, 13岁的嬴政继立秦王, 励精图治, 用人颇当, 积极开展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至221年, 先后灭韩、 赵、 燕、 魏、 楚、 齐, 统一

14、了中国。五、 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原因及意义秦统一的历史原因可从秦内外两方面来认识: 从全国范围看, 首先, 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日益增强,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其次, 除极少数诸侯贵族外, 社会各阶层均不同程度地支持统一: 新兴地主阶级希望和平环境保障其经济利益, 农民和手工业者希望安定生产, 商人希望削除关卡壁垒, 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历史趋势的必然选择。第三, 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碰撞到民族融合, 在中国境内已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由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首先,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国力强盛。其次, 秦原有关中沃

15、野, 易守难攻; 孝公以后又连续攻取包括”天府之国”巴蜀在内的大片土地, 拥有雄厚人力物力资源。第三, 领导统一的秦王嬴政及文武大臣如李斯、 尉缭、 白起、 王翦等具备较高的政治或军事才干。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首先, 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为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旧体制残余, 封建生产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 使人民有一个安定环境发展生产,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第三, 统一的秦王朝有能力推行一系列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积极措施, 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思考题: 1、 试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原因及意义。注释: 1秦兵马俑坑所出青铜剑铭文有”相邦吕不韦”, 可为佐证。2说苑政理。3韩非子和氏。 4商君书农战。 5史记卷68商君列传。6韩非子定法。 7孟子尽心。 8孟子公孙丑下。 9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台北时报文化丛书1994年, 第19页。 10魏初都安邑, 在今陕西夏县西北。 11中山国在战国中期一度强大, 与七雄相埒, 故有人认为战国七雄说法欠妥; 但中山国整体实力仍弱于七雄, 公元前296年被赵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