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050588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课程 结构模式的不同层次。【关键词】 课程结构 调整 基本要求 基本原则 层次课程结构的调整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优化课 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一、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 门人才;其次,符合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序列,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安 排课程先后,注重课程的联系与协调,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课程体系;再次,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在规律,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 的积

2、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调 整后的课程结构既适应现时社会的需要,又能反映社会需要的变化,具有适当的 超前意识。二、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课程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其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程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 技能、方法。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防 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其二,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程结构调整中,要 注意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 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

3、社 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以展。其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统一。在课程结构调整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 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四,反馈与调节统 一。在课程结构调整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 现有效控制。其五,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程结构调整中,课程目标要指向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 普遍需要,又满足

4、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既应适当加大活动课程的比例,也应 注意通过各种创新能力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锻炼学生的多种 能力,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三、调整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设计应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构建适应基 础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程的建设,加强基础核心 学科课程,设置多类型的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活动课程和创新能力课程。第一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 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 前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

5、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的设 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 的视野,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层次技能性课程。各科教育必须狠抓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教育发 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对未来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教育知 识有所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应用它们,成为行家里手。第三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 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通过认识实习、专

6、业实习和 教育实习,实现理论向实践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通过参加各种实习,并在教师 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训练,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第四层次一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 成的源泉和动力。 “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 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 ”活动课程应围绕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来组织。例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启发学生自我锻炼从教能力的自觉性; 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从业能力,适 应社会需要。第五层次创新能力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创新能力课程实 现的,创新能力课程的开设应围

7、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思维类训练课程。人们 通过实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思维素质是人最基础的素质之一,思维能力是人 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应开设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 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他 们的思维素质和能力。二是史类课程。史类课程主要是指各专业的发展史。向学 生开设这类课程,一则可使学生对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所学专业从宏 观上很快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对专业学习很有利;二则也是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 的充满了生活哲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 力、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方法类课程。教师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方法 教育,所教知识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作 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能力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