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04772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比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比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比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 “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

2、,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

3、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4、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位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片,说自己的看法。师:观察这些图片,谁想告诉老师些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1:这些照片有大有小。师:对。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的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呢?生2:B。它是把A缩小了生3:D.它是把A扩大了。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生4:C变

5、胖了,E变瘦了。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生:长方形的长宽、面积)那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生5: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面积是B的4倍。师:对。另外,长方形A的长和宽还分别是D的二分之一。下面咱们看一下,对于长方形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6:长是宽的1.5倍。师:你是怎么得出的?生6:64 1.5(师板书)师:那其他的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口述,教师板

6、书:32 1.538 128 1.5122 6师: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生7: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C、E不是师: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计算发现了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有的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B、D 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他们比较像;也有同学发现了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的B的2倍,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所以它们比较像。I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生活中还有很多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再试试吧。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生10:马拉松选手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0:2。(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师: 说

7、的很好。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的关系再起个新的名字,叫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1、比的意义:在解决以上问题时,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两个数相除,我们又用什么来表示呢?出示幻灯片,学生读出比的意义,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2、比号:你知道比的符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3、比中各部分的名称:(1)比中的

8、各部分叫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2)结合板书,认识各比的各部分并求出各比的比值。64 6 : 4 =1.5 | | | |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这个式子写成比的形式?(生8叙述,师补充板书:323 : 21.5383 : 8 =生同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还有比值。)谁能上黑板上把这两个式子补充完整?生9板演。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师:说的真好。(出示幻灯片)这幅图中告诉大家甘蔗汁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2。谁能合实际说说,这个1:2意思?生11:甘蔗汁是水的师:甘蔗汁的什么是水什么的 ?生11:体积。师:那你能不能说完整呢?生11:甘蔗汁的体积是

9、水的体积的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12:水的体积是甘蔗汁的2倍。师:如果现在有1升甘蔗汁,需要多少水来配?生:2升。师:有5升水,需要多少甘蔗汁呢?生:2.5升。师:(出示幻灯片7)这幅图中的5.7:3 有什么含义呢?生13:假设树高是5.7米,那么影子的长就是3米。师:说的真好。同学们认真听,他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假设。那么,如果树高是11.4米,那么影长就是多少?生:6米。师:同学们从同才的算式中说了很多比,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比,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比如说我们全班的人数是(),那你们的人数和老师人数的比就是(49比1),我们班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和椅子数量的比是()。大家想想,

10、还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你的身边找到更多的比呢,把你发现的比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学生思考、讨论。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1、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2、我们组有6位同学、他们组有5位同学。我们组人数和他们组人数的比是6:53、我有三只钢笔,两只铅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3:24、我们小组有男生2人,女生4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4。师:大家说得很好,老师这边也有些生活的比,你能找出来吗?出示练习题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的比是( ) 比( ),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 )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

11、间比是( )。3、修一条长2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3千米。已经修的长度和公路全长的比(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学生阅读,并在自己身上验证。4、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比较。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方法、情感)结束语: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

12、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教学反思:下面我就 “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

13、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

14、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

15、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 “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