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04390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一、节能是基本国策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资源问题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筑节能和计划生育等问题一样,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尤其重点强调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二、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近几年全国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1,每年竣工的房屋面

2、积20亿平方米(其中公建建筑面积4亿平方米)。2,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达42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面积140亿平方米)。3,人口不断增加,我国每年新增人口900万人,人均新增房屋面积1.31.5平方米。4,农村城市化发展较快,平均每年有1500万以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5,我国新建建筑规模已超过欧美各发达国家之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6,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寿命特别长,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如果建成的新建筑是高能耗建筑, 长期消耗下去,国家能源将很难支撑,节能迫在眉睫。三、建筑能耗现状1,建筑能耗的构成:维持建筑物正常功能所消耗的能量。通常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炊事、热水 供应、

3、家电及电梯等。主要为供暖和空调。2,建筑分类:a居住建筑、:住宅、公寓、幼儿园、单身宿舍等。b公共建筑:商业、办公、金融、学校等。以上统称民用建筑。目前国家推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主要就是指民用建筑。3,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a建筑能耗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建筑技术水准。b能源统计分类:工业(或叫产业,包括农业) 交通(航空、轨道交通、水运、私人汽车等)商用(办公楼、旅馆、商场、医院、学校)住宅商用和住宅合并,通称建筑。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总能源可分为三类:产业、交通和建筑。c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约30%。(其中供暖占40-50%)d公共建筑的能

4、耗是普通建筑能耗的5-10倍。e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用能的比例是3.5:1。4,能源规划:2005年6月,我国成立了能源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亲自兼任组长,相信今后,我国节能事业 能够协调全面发展。四、建筑节能的目标及节能标准:1,节能目标:居住建筑:以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建造的建筑为“基准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第一步实现节能50%的目标,详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86,1986年8月1日起执行,第二步实现节能65%的目标,详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1996年7月1日起执行。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率先执行。以上为寒冷、严寒地区居住建筑标准。公共建筑:实行节能50%目标,详见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005年7月1日起执行。2,节能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及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地区:由北向南,分为寒冷及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各自有不同的节能标准。除上寒冷、严寒地区的节能标准外,尚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2001年10月1日起执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DJ75-2003,2003年10月1日起执行。以上均执行50%节能标准。北京地区居住建筑采暖热供负荷为52W/ m2(第一步50%)采暖热供负荷为32W/ m2(第二部65%)3,建筑节能应是多专业共同执行节能

6、标准的结果。大致比例是暖通20%、建筑20%、照明10%,建筑照明另有自 己的设计标准。五、建筑节能的方法及措施:1,建筑热工设计:几个专业术语:a建筑体型系数n:建筑物外表面积/建筑物体积(地面积不算)体型系数根据建筑物性质及层数不同而有 不同要求。一般: 居住建筑n0.3公共建筑n0.4b窗墙比:居住建筑小于0.3-0.5公共建筑小于0.7c外窗的气密性: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2002不应低于4级水平。中空Low-E玻璃。d屋顶透明体的面积(公共建筑)甲类总屋顶面积30%乙类总屋顶面积20%e遮阳系数0.5f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控制(k值)屋顶外墙外窗居住建筑0.60.

7、62.8公共建筑甲类0.50.60.82.03.5公共建筑乙类0.550.40.450.61.82.82,暖通空调设计:a居住建筑:热源总负荷要与单体设计计算热负荷相匹配,避免大马拉小车。供热管网要有水力平衡阀,做到水阻力平衡。供热管网要加强保温。循环水泵功率要严格计算,正确选择,避免运转功率过高费电。采暖用户要有分户热计量装置,每组暖气要有温度控制阀。分户计量收费尚存困难。b公共建筑:要逐时进行冷、热负荷计算。制冷机组要限定cop值,即机组要保障一定的能效比。Cop应大于2.8。控制水泵功率。限制用电直接采暖。新风、排风要有热回收装置,回收率不小于40%温度、风量等要有控制调节装置。3,室内

8、环境设计参数选择:温度、湿度、新风量、排风换气次数等。a回归自然,避免夏季室温太低,冬季室温太高。采暖t=18夏季空调t=2628冬季空调t=2024b避免冬夏温度倒挂:有不合理设计,夏季室温为t=22,冬季为t=24。c提高新风比例,充分利用新风的天然冷源,北京市政府提出夏季商场、办公楼提高1室温的节能措施。4,开发新能源,利用再生能源:a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利用地下能源)b热、电、冷联产:将发电与供热、供冷联合使用。c冰蓄冷装置:利用夜间低电负荷制冰,白天高峰时溶冰制冷,有种说法是节钱不节能,因减少用电负 荷,投资省了,也应称节能。d太阳能。e风能。f核电厂。六、节能建筑介绍:1,我国城乡

9、既有建筑中只有3.2亿平方米为节能建筑(1%),99%仍为高能耗建筑,新建建筑中95%也属于高能耗建筑。与气候条件相接近的发达国家比,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他们的3倍左右。2,节能建筑的成本:居住建筑:节能50%为目标,为平方米造价增加57%,以北京地区高层建筑为例,每平方米增加75-105元,5年期可以收回增加成本。公共建筑:5-7年期可以收回增加的成本。3,锋尚国际公寓(居住建筑)有句广告词:告别空调暖气,锋尚国际公寓,此话定义不确切,但却算是节能居住建筑。特点:a围护结构保温好,尤其是窗户密封隔热性能好,遮阳功能好,窗墙比小,体型系数也小。b利用地源热泵,节省冷热能源。c地板辐射供暖及制

10、冷,比较节能,体感温度舒适。d冷热盘管理于地板垫层内,的确不见空调,采暖末端装置,节约空间。有专家开玩笑说,这样的建筑房 间内点一支蜡烛,就可以采暖了。e节能建筑也是舒适性建筑,以世纪城为例,水温不高,但室温很高。3,北京TPT大厦(公共建筑)底商写字楼9.4万平方米,瑞士某公司做的建筑设计方案,北京环杨世纪建筑设计公司作施工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的暖通空调设计。地点北京市三义庙,分为北塔(14层),中塔(11层),南塔(18层),建筑外型像三座土山,棕红色。设计特点:a良好建筑热工要求:窗墙比小于0.7采用高性能的玻璃,中空Low-E玻璃,隔热透光性能达到25/50,即遮阳系数达到0.25

11、,透光系数达到0.5。墙体玻璃棉保温k0.5采用日光自动控制的内遮阳系统,在室内外设置日光传感器,当室内照度超过设计照度时,内遮阳自动降落,以减少日光的辐射。设计窗际排风系统,在内遮阳帘与外窗之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b楼板辐射制冷及供暖系统,夏季冷水温度16-20,冬季热水温度28-24,防止地板结露。地板送新风系统。慢反映系统,效率高。c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热及地冷。共钻76个孔,深130M。d热回收系统。七、未来的能源及能源规划1,开发新能源,利用大自然的“免费”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力发电、地源热、新风能源等。2,煤资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民用建筑的主要供暖资源。我国天然气

12、储采比只有54年,到2030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气田,我国所有的天然气资源基本将被开采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世界煤产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三位,煤储量对比较丰富,大约能供100年使用。北京天然气源基本为陕西长庆油气田,陕京1号输气管线。3,解决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如开发利用型煤的供暖锅炉和固硫技术,循环硫化床技术等,解决烟尘及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污染问题。八、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创节能工程建设部对建筑节能有明文规定:设计图纸未通过节能审查的不准开工建设。未达到节能标准的工程不准竣工验收。作为一家甲级设计单位,我们应加强节能意识,注重对节能规范的学习培训,使每一项工程的设计文件成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规范、节能设计标准,有条件时我们也应说服甲方,设计一些节能示范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