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040548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山中学2006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共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计算过,美国人每年吃掉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还不足400磅。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

2、动物的。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1988至1998年间,肉食的消费量整整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人均46千克,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近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尽管我们非常自豪地宣称中国只用了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但是这种成就的相当部分是靠压榨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据统计:中国过去30年中,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给12多亿人口提供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

3、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牧草的供应有限,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饲养用谷物占谷物总量的20,1999年已占到40。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不亚于工业污染。大量肉食品的消费令中国无法承受,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肉食的需求量。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十几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蛋白质被吸收,其余大部分都被排泄出去了。在食物生产上,种植植物比生产肉类相对而言就经济实惠多了。比如一块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

4、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就能生产16磅多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而且,饲养动物还极其浪费水源,据计算,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因此,许多令各国首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地球上的资源已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实在满足不了人们无底洞似的贪欲,更喂不饱“饕餮”们那穷奢极欲的胃。营养学家珍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食物的需求依靠植物蛋白质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

5、始投入经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摘自作家文摘,有改动)1从原文看,以下对“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一句中“灭顶之灾”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YCYA指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B指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高达38。C指中国人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D指肉食需求量的增加,饲养用谷物量大幅度上升,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国家肉食大量增加,会导致其他地区的人们挨饿。B中国虽然用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但如果对肉食要求不断增长,则前景堪忧。C从生态学和可持续发

6、展的观点看,在食物生产上,生产肉类产品远不如种植植物。D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了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满足了人们对食物中植物蛋白质的需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每小题3分)。太阳能具有无污染、永不枯竭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新形式。而太阳能的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且稳定性差。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并生成水,不产生矿物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7、二氧化硫等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为的电能,这显然没有实际意义。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美国纽约技术学院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其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该“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

8、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这种太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其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价值就更高了。3最能说明“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太阳能无污染且永不枯竭,而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

9、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B利用太阳能制取氢,使氢成为“可再生能源载体”,就可以按居住者要求稳定地随时提供电能。C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稳定性好,弥补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劣势。 D氢燃烧时,会放出热量生成水,和太阳能一样,都不产生大气保温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 4下列不属于太阳能氢能住宅优点的一项是A房屋结构好,布局合理,能量传输路程短,能量损耗小,利用率高。改进了太阳能建筑的不足之处,开创了绿色能源综合利用的新形式。B改进了太阳能建筑的不足之处,开创了绿色能源综合利用的新形式。C不受昼夜变化、天气时阴时雨的影响,能量自给自足,有连续性。D能量安全无噪声,不产生污染物质,生态效

10、益胜过太阳能建筑。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尚节亭记 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

11、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

12、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右之器以欹; 倾斜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拟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的确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应该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诚有大过人者 裘马过世家焉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D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7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特卉木也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B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君子博学

13、而日参省乎己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D岂徒为玩好而已,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8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喜好。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要未雨绸缪,从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就能做到应对自如。第1I卷(共129分)四、(2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

14、1题。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证,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注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暴:突然,骤然。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引:援引,说。9.用“/”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2分) 及 羽 背 关 怀 楚 放 逐 义 帝 而 自 立 怨 王 侯 叛 己 难 矣。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3分) 译文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分)译文 何兴之暴也? 译文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