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解说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03203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阳书院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嵩阳书院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嵩阳书院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嵩阳书院解说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嵩阳书院解说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嵩阳书院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阳书院解说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文物 瞻丰,名扬古今,和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以及河 南商丘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 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 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是一个修身、读 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僧徒曾达数百人。隋时更名嵩阳观,著名道士潘 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此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许多有识 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纷聚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 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北宋之后,文

2、风大行,著名学 者吕蒙正、滕子京及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此 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程朱 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嵩阳书院。王安石 变法之后,许多大臣与其政见不和,便退居朝廷,因这里和 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 阳书院因之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曾在此执 教,资治通鉴其中 9至21卷也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末,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焚烧殆尽。到了清朝, 由于嵩阳书院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 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 1427 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恢复了往日

3、书声朗朗 的场景。1711 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 县不到一人,可单是嵩阳书院就考中5 人,在全国都引起了 轰动。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 落,占地近 1万平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 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东院博 约斋等,共有古建筑 25座108 间。先圣殿内祭祀孔子及四 大弟子像,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 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中轴线两侧的配房, 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 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纵观嵩阳书院的 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一、

4、仪门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 建筑,上书高山仰止 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 质和学识像大山一样让后 人敬仰。因书院除具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作用,所以在这里设 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二、魏碑亭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 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这里作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 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 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 典型的魏碑体,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三、古井和杏坛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用

5、来凭吊历史、追思往事。沿台阶向上,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清初著名学者 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 孔子杏坛讲学旧说,在此除、大唐碑地为坛,讲解学问,坛上古杏树,传为耿介手植。书院门口,有一座唐碑。高 9米,宽2米,厚1.5米。碑重 80 多吨,仅碑帽就有 10 多吨,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是嵩阳书院三宝之一。整个嵩阳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最大的一块 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碑文记载的是玄宗李隆 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 观道士孙太冲献上一颗九 转金丹,治好了病,李隆

6、基 遂下令为其立碑表彰。碑文 为幸臣李林甫所写、书法家 徐浩所书。李林甫是个口蜜 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奸臣。徐浩这个人有必 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其父徐峤真 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 经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他的字圆劲厚重、自 成一家。目前全国保留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 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1078 个字)、保 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其实这块石碑原不在此,而在西北约 35米靠近悬崖处, 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 移过来呢?传说石碑刻立之后,百

7、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 纷纷指着石碑上的文章痛骂,久之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 神龙下界摧毁石碑,不让奸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下手。左思 右无法交差,就在没字的背面击下一条痕迹。现在背面可以 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波及被毁了一 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 面还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 地政府于1984 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 把石碑迁移了 30 多米,按照当时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 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在石碑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

8、个时期的 游人来此旅游的题记。其中最负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 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 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 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上述故事。五、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 宋书范先生仿苏东坡字体 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 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 工作,懂旅游、会摄影、 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 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 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 ,包伊洛涧 ,三台风雨作高 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过了大门,就看到嵩阳书院

9、第二宝:汉封将军柏。小一 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武帝刘彻游嵩山,当时这 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这棵大树,惊为异种, 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为“大将军”。谁知前行不久就发 现了对面的那棵柏树,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 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 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武帝无奈自嘲: “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将军首先表 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却屈居于末位,这口气无论如 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死了。其实,是明末那场大火 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

10、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 肚皮给气炸了,现在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 常有人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如二将 军粗,没有三将军壮,却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 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 树龄了。至少 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 树了。根据林学专家鉴定,二将军至少有 4500 年的树龄了, 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根据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赵朴初老先生留有 “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大将军柏树高 12 米,围粗 5.4 米,树身斜卧,树冠浓

11、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 18.2 米, 围粗12.54 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 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 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 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 佩,犹闻丝竹。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当年胡耀邦来此听说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六、登封LZ1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

12、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 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七、先圣殿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建 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 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先圣殿,又叫先 师祠,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绘 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 2.21 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一生 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 72人。传略和 12 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后人尊为复圣”;曾子,殿内中央供 奉至圣先师孔子 站像,左右两侧 为颜子、子思、 曾

13、子、孟子四大 贤人线刻图像。 西墙为72贤人 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编大学,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著中庸 ,后人尊为述圣”;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孟子,后人尊为“亚圣”。儒家思想统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洛派理学)的 诞生地就在这里。八、讲堂清代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 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 平增了许多幽雅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 箴,即箴言,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座右铭。

14、内容就是孔子所提 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 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 四项基本原则。殿内陈列的教案、 课桌、课椅等教具是 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 的讲堂风格而复制。殿 内东山墙上绘有二 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 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九、泮池及道统祠过了讲堂,面前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 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 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示不忘先师之意。古代嵩阳 书院凡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三周仪式,表示不忘先 师教导、永效先师博学品德,安

15、邦治国益于天下。其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 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 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另外,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 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 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 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 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 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 造、发展、继

16、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 顶建筑。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 石膏头像,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后壁悬挂帝 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 况的大型图案。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 岁寿 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 为后世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 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 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 和大禹有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