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028241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 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 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目录文人笔下的校对校对的重要性校对方法基本制度校对标准地位和作用差错的基本类型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文人笔下的校对校对的重要性校对方法基本制度校对标准地位和作用差错的基本类型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功能 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展开编辑本段文人笔下的校对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 二十 二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

2、,讹错转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命 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 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寳善亭内。”巴金 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编辑本段校对的重要性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校对人员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1. 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2. 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 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3. 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4. 清除错别字。5. 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把握校对标准1. 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2. 校对以原稿为

3、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 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3. 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 行三校校对人员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4. 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5. 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二以下。遵循校对的程序交叉三校制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 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

4、后通读一遍。要求 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 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 体例。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 校样- b hj电bifi I 趣也*匾1 團buriAi r iiiii i .ntTifiniK校对符号 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 保清样无差错。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6. 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 后,进行总

5、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明确校对内容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 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 名、地名、数字、公式。2. 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 距。3. 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 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4. 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 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编辑本段校对方法对校法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校对符号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 排错)

6、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 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 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 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折校法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 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 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 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读校法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

7、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 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 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 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 对。编辑本段基本制度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校对流程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 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 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 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

8、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 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 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三校一读对片制度“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 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 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 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 先通过“雠”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

9、在 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流程图、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 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 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 四库全书,对誊录 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 四库 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 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全 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 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

10、后通读检查。磁盘书 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 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 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 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 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 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 算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 一一与清样对照。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 使胶片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 校法,将胶片与

11、清样对校。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 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 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 由中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 三,必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实践反复 证明,不这样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 或者完全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校对符号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一人包揽

12、的方式。集体交 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 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 有效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 分章集体交叉校对。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 责任校对,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4.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 对于原稿上的差错,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修改,所以要实行校对质疑与 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具体办法是:校对员发现了原稿上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出,同时用铅笔提出修改建议,并打个问号表示质疑。全书 校对完成后,由责任校对填写质疑表,连同校样、原稿一并送给

13、编辑 排疑。编辑必须对校对质疑一一斟酌。认为质疑正确,便用红(或蓝)笔 在校样上改错,同时在质疑表上打“丿”表示认同。认为质疑不正确, 则将校样上的质疑画掉,同时在质疑表上打“X”表示质疑有误。磁 盘书稿将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对于打印样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不符合规范 的字符,校对员有权正误,但校后应送编辑过目认可。对于打印样上的疑 点,则应采取质疑方式,送编辑排疑。校对质疑和改错建议,应尽量做到 有理有据。必须指出,校对改错和质疑,不同于编辑的修改加工,主要是 改正错别字和不符合语用规范的错误,以及明显的表达错误、语法错误和其他错误。编辑本段校对标准1. 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

14、取 稿件和校样,做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2. 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校对符号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 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 度,保证期刊质量。4. 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5. 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 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二以下。编辑本段地位和作用校对是最重要的 皿条件。古代校雠学将“校勘”的目的界定为

15、:改 正书面材料上的错误。多出善本,不出错讨论工作本,是我国出版工作的优良 传统。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 本的基本条件,这是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功在当代、利及后人 的事。图书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的信息传递给读 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传承。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条件 是“保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的、残缺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 积累价值的。图书是通过文字符号传递和贮存信息的,信息的“保真”, 有赖于字、词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无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只是 一字一点之差。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 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穿于图书编校工作的全过程。 在校对过程,再创造的表现有二:其一,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 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书稿本身可 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 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 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