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027044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天选打工人).docx(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企业培训师职业技能训练 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精品课程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真正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心理辅导能力,当学生面临心理困惑时教师要能理解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调节的方法,确保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

2、方法,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一节科学的健康观念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94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

3、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11 1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由这十条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89 年 WHO 又将健康的概念补充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有着

4、其突出的地位。“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完满康宁的健康状态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那么,准确地认识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有意识地规划、调整自己的心理发展,主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就成了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

5、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问题,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马加爵事件更是发人深思,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抑郁症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是本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的。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其兄患癫痫症,他害怕自己也患此病,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失常而自杀,得救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三年期间,他亲眼目睹

6、了精神病人所遭受的种种冷漠与非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误解、歧视和偏见,不胜悲愤。出院后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与感悟写成自觉的心(A Mind That Fond Itself),于 1908 年 3 月出版。得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高度评价和支持。1908 年 5 月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 “康涅狄格洲心理卫生协会”。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发起人除比尔斯本人外,还有大学教授、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教会牧师审判官、律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此协会工作的目标,有下列五项;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提高精神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

7、与心理卫生有 关的机构合作。其活动的对象已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奠定了心理卫生的坚实基础22 。经比尔斯和同行们的继续努力,于 1909 年 2 月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 年全国总会出版的心理卫生季刊为科普读物,宣传心理卫生常识,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各种不定斯刊物和小册子,供群众免费阅览。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33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Karl 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

8、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44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br Arkof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即:有幸福感;和谐(指在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展);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从环境中自我独立(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有效适应环境。5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广义

9、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2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33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44章志光,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5段鑫星,赵玲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

10、以及情感十分调和;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6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77台湾学者王沂钊历经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身体的健康,能在社会上保持较高的效能,而提出以下六项

11、衡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准则:要有工作而且乐于工作(这是人性最高的心理需求和快乐的来源);要有朋友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透过与人分享心情,体会爱的幸福感,能够稳定情绪)要适当的了解自己并且悦纳自己;能客观地评估他人与认可他人;能与现实环境维持良好的接触;经常保持满意的心情。台湾学者黄坚厚在 1982 年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发挥智慧和能力,以获取成就和满足;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和悦纳的态度;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基

12、本理念是一致的。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相对不健康变得健康,也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公认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 66贾晓明,陶恒著: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7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