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02323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记:今日学堂是以心理和行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家教授知识,贩卖答案的学店,所以,老师们会用各种方法,改进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学堂很善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厌学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的孩子,把思维涣散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思维次序的孩子,把行为不良的孩子转变为让人喜欢的孩子。这种转变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教育(不是读书和听课),转变其固有的心理和认知模式。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问题儿童的调整和心理矫治。因为:只要找到问题儿童有问题的核心价值观和问题心理模式,再通过行为教育,让他原有的心理模式碰壁,最后不得不寻找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教育者,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教

2、好问题儿童。因此,本质上,好教师眼里是不存在问题儿童的。但是今日学堂依然不愿意接受问题儿童入学:原因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调整好一个问题儿童的精力和资源,可以教出十个优秀的孩子。我们不愿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来把问题儿童培养一个“正常人”,而更愿意把“正常人”培养成优秀者。所以,问题儿童的调整,在我们这里只是一个研究实验性质,而不是“产品供应”性质,只提供样品,不提供商品。家长们如果有需要,请自己学习方法,我们愿意免费提供。除了这个理由以外,还存在家长的问题。问题儿童调整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而是这个孩子后面的问题父母,问题爷爷,问题奶奶!只有问题大人才会养出问题孩子来!

3、所以,要教育好一个问题孩子,必须同时教育家长,教育问题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问题家长的过程。但是很少有家长认为自己需要被教育。如果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家长至少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是没有尽自己的责任。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学堂,又何必介入成人的教育呢?所以学堂所谓的挑选孩子,其实是挑选家长,考评家长的教育原则。所以,除非家长有极为强烈的面对愿望,愿意彻底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愿意全面配合学堂的教育行动,否则我们的教育手段是无用的。这里通过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让家长们参考,看看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要等到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才到处求医。学堂教育案例实录:问题孩子的心理矫正和行为调整。问题孩子是怎

4、样炼成的?小恒的问题及问题的来源!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案例:问题儿童小恒今年11岁。以下是他的父母提供的,关于目前他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说明,希望我们能够对这些不良问题做一些调整。孩子妈妈的要求是:她已经不抱希望这个孩子今后有多大的出息,或者成才,考大学。只希望通过我们学堂能够让儿子做一个“正常人”。我猜这个妈妈,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在孩子活泼可爱的幼儿期,不会只有这种“基本要求”吧?可能还是做了一个天下妈妈都在做的梦,希望孩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吧?直到上学以后,要求越来越低了。很多妈妈最后的要求,就是“不死就成”,多可笑的中国父母。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孩子的“不正常行为”如何,以下黑体字部

5、分是晓恒妈妈的描述,其余部分是我的点评。希望当父母的人从中吸取教训。大概成长经历:1-6岁完全由爷爷、奶奶带大,特别宠爱,6岁接到父母身边之前,还在由大人喂饭,晚上端尿。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和长辈削弱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案例:我们可能想象这对祖父母多么的“尽责尽力”,多么的“幸苦”和“繁忙”地照顾这个“小少爷”。直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缺乏各种能力的废物后,父母才发现一个简单的常识:不能让老人宠孩子。从心理学上来解释“隔代亲”的情况很简单:这种类型的爷爷奶奶,并没有多少教育思想和智慧,但是自己的儿女可能都还不错。因为生自己儿女的时候,往往面临很多人生和事业的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宠孩子”,反而培养了

6、孩子的独立性,结果自己的儿女往往还比较正常,甚至是优秀。因此如果儿女指责他们带孙子的方法有问题,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怎么啦,还不是把你们带大了,还不是有出息?让儿女无语。但是后来带孙子的时候,这些老人往往已经从人生的战场上“退居二线”,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人生和事业等着他们了。但每个人都是有成就需要的,对于没有“事业”的,不甘寂寞的老人来说,照顾孩子就是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的一个良好的工具。这种老人其实很少有什么“教育思想”,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往往依照“本能”来行动,甚至根据自己的情绪喜好来“培养孙子”。他们的“权威地位”,不是来自于智慧的思考和前瞻性的眼光,而是来自于儿女们的孝顺和

7、服从,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还是很有“能力”的,会依仗自己的身份地位,喜欢给孩子们出主意,下结论,提要求,教孩子们很多混乱不清的人生概念。而儿女们为了体现“孝心”,在发生教育观念冲突时,往往牺牲自己的原则,牺牲孩子的未来,来服从,讨好老人,造成后期教育的问题。真正很有智慧的老人,极少会在五十多岁后就专门退休来“带孙子”的,这些老人此时可能正在事业的顶峰期。因为拥有“智慧”会让他们更被这个社会需要。多数带孙子的“寂寞老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弃儿,他们不被社会所需要,缺乏真正的成就感。带孩子是儿女们让他们发挥余热和自己“找点事做”的心态(事实上这正好反映:中国的父母们并不在意孩子的心理和智慧的成长,仅仅

8、把孩子当成一个动物来养,否则绝不会把孩子交给明显缺乏教育智慧的老人)。这种老人不会去真正考虑孙子的教育和成长的问题,他们只是善于非常自私地用所谓的“爱心”和“宠爱”,去削弱孩子天然具备的能力,而不会去督促和培养孩子具备更强的能力。在心理深处,老人们如果发现孩子很无能,很依赖自己,他们在嘴上“抱怨”的时候,其实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满足感:这证明他们是多么的“重要”,孩子离开他们的“照顾”后多么的无能和痛苦。所以,孩子的无能,绝对是被父母和祖父母们在这种变态心理下“大力培养”出来的。只是这一种本质上极端自私的心理行为,会被公众和儿女原谅,甚至赞誉。即使孩子明明被他们带出了问题,他们也很少受到指责。因为

9、他们已经“忙得团团转”了,已经“很辛苦”了,很尽责而且还“累病了”,所以这种本质上是自私的情感敲诈的行为,在中国基本上是“正常”情况。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父母们也很少会去反思老人的过错,会以“这孩子真是不好教”为由,替父母推卸责任,把“问题儿童”的板子,打在本来无辜的孩子身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时代,四个老人都在争夺把孙子当宠物养的机会,用含饴弄孙的“豢养权”,来解脱自己的寂寞人生,而不是试图承担起真正的教育责任。这种争夺之激烈,以至于有些小夫妻只好让自己的父母“轮流执政”,每家带一个月,结果每对老人都在孩子的面前争相献宠,可笑,同时可恨!同时父母们自己也以“宠爱”来代替教育,以互相间的感情敲诈

10、来代替责任,所以造成了目前国内这种严重的局面:我们培养了太多无能而性格乖张的下一代,给自己,给家庭,家族,也给社会造成太多的问题。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清醒一点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具备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懒,可能还是“超懒”。因为他们在出生后勇敢地探索世界的关键期,在他们非常积极进取的时候(一岁到五岁的孩子都会非常积极的探索世界),被自恋的老人们怕他们成长起来后不需要自己的服务,就用各种理由:如怕孩子受伤,怕衣服弄脏,怕东西弄坏,怕孩子做不好事情等等理由,以保护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探索的热情和愿望,成功地教育给他们一套“享福哲学”:只有安心地享受他人的服务,才是“尊贵”的表现。这也是国人的一

11、贯价值观。我们看看她妈妈的描述。超懒,笔都懒得动,多写一个字都不愿意,逼狠了就乱写一通。老师布置的作业,老是偷工减料,在学校也一样。(补充一下,他不仅学习懒,连玩都很懒,喜欢投机取巧。比如他到学堂后,突然孩子们的魔方都坏了,后来才发现,这孩子偷偷玩魔方,但是不愿意按规则认真玩,而是创造自己的规则:把图案撕下来再贴上去,让自己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其实这也很费劲,真不知道这种“懒”是如何理解的)完全不爱看有文字的课外书,带漫画的稍微强一点。(不仅身体懒,连动脑子都懒)生活方面:1、早上不仅不会自觉起床,而且叫了,他还赖在床上不动,非要大人把他从床上拖起来,他还不高兴。2、不爱洗手,洗脸毛巾都不打

12、湿,洗口马马虎虎,生怕多洗一下,晚上能偷懒不洗口就不洗,秋冬季要他每天洗屁股,他恨不得一个星期才洗一次,而且还要大人提醒,很不自觉。(来“享福”的,就应该这样才象“有福气”的样子呀?白领的“人生理想”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发软”,国人“懒人有福气”的哲学,怎么放到这孩子身上就变成“缺点”了呢?这是老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培养出来的心理模式,怎么可以一下子就改掉?也让老人们太没有成就感了。)3、早上穿衣要别人递到他手上,让他自己去拿,他就假装不知道放哪。4、鞋带系得不是很紧,老爱松,脱鞋时不松鞋带,穿鞋时也懒得松鞋带,脚直接往里钻,(教他系鞋带,他不耐烦,说自己会,不听大人说)。(你们

13、当父母的,就应该象宫女和太监一样,一门心思好好伺候“小皇帝”呀,连衣服都要自己拿,自己穿,还有什么尊贵可言?难道你们想剥夺孩子从小就享受的“王子级待遇”,要给他“降级”吗?这么行呢,他还想升级呢!我见过省委某下属见到领导上饭堂,赶快拍马屁问候:领导,您还亲自来吃饭?可见人如果尊贵到连吃饭都有人代劳,才是“有面子”的。)学习方面:1、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好,尝试过多种方法,如放在校外老师家(3个),请家教(1个),但孩子在学习上不配合老师,把心思放在怎么对抗老师上,久而久之形成抗体(在学校不怎么怕老师)。(如果孩子小时候就被大人们剥夺了勇敢地探索世界的热情,长大了又想让他“热爱学习”,无论如何

14、是说不通道理的。这孩子好不容易才把自己从小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给灭掉了,怎么可能现在就好好学习?特别是祖父母一贯用行动来教导他:人生的原则就是“好吃懒做”才“正确”和“尊贵”,“辛苦做事”是“无能”和“没福气”,他已经接受了这个原则,怎么可能指望他在“学习”上就持另外一种价值观?在学校不怎么怕老师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目无尊长,他是不可能从前辈哪里学习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孩子通过“崇拜偶像”来提高自己,如果身边有他崇拜的对象(男孩最好是父亲一类的角色),他就能很快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母亲强势,父亲无能的家庭,男孩可能出现无能和懦弱的问题,女孩可能出现过于张扬的问题。因此,这种

15、家庭特别需要给他找一个有权威的男性形象来管教他。男生如果崇拜某个英雄,他也有可能成为英雄(不过,崇拜明星例外,因为明星不具备可模仿性)。甚至他会以击败自己心中的英雄为骄傲,这才代表他已经“长大”了,这是孩子的成就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如果父母过早地被儿子击败,儿子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他也就不可能从父母身上吸收有价值的东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孩子的心灵就停止成长了。可叹中国的父母,可能幼儿园时期就被孩子击败了,在孩子面前就像是恭顺的仆人,毫无威信可言。本来接下来还有一次机会:用老师的尊严来教育孩子,让一个厉害的老师,来扮演榜样的角色。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让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英

16、雄,实在是一种奢望。家长们聘用家教等,更像是请一个雇员,只是贩卖的东西是知识。因此孩子的成长就更加无望了。康熙皇帝教子,特别强调皇子们“主敬”,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会自我收敛。畏大人,才能够进步和提高自己,才能够让将来的成人社会接受自己。畏圣人之言,才能够尊重智慧之士的教导,才能够避免自以为是,少犯错误,提高智慧畏老师,老师才能够教他,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学习。古人为了让孩子怕老师,即使这老师就是自己儿时的朋友,带孩子见老师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特别要表演一番:父母在孩子面前,恭恭敬敬地跪下拜师,正式委托老师来教管自己的孩子。孩子看到一向威严和形象高大的父母这样做,自然会对老师有敬畏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