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014500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高二语文优秀教案参考 文章中的文气、文脉,书法表现上的精气神等等,这些艺术特点都和语言的特质相关,因为都是民族性的承载。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关注知识层面的解答,更注重从文化、精神气质的层面寻求关联性。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教案1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语文-语言、文字 ()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2、(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字或1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

3、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 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

4、,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

5、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6、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

7、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后读j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

8、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

9、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

10、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

11、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 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

12、不得食。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

13、背诵全文 (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 第一层: 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 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 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