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00182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先天和后天问题还不销声匿迹美斯蒂夫平克范岭梅译摘要: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构造人的个性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起作用,在此“先天”指遗传基因,“后天”指家庭和社会环境。现在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和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挑战,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认识到基因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要重要的多。在基因、环境,以及其他不可知因素如何影响人格构成方面,我们所获得的知识越多,我们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上所能得到的可靠依据也就越多。关键词:先天;后天;性格作者简介:斯蒂夫平克(Steven Pinker),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约翰斯通讲席教授,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从事认知科学研究。译者简介:范岭梅(19

2、73-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理查德梅尔卡斯特在1581年曾经这样说道:“人的种种秉赋是先天赐予的,再经过后天的培育,将会日臻完善。”“先天”、“后天”听起来和谐悦耳,却成为此后大家争论不休的一对对立观念。人们对于遗传和环境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青少年有暴力行为,这与父母在孩提时期对待他们的方式有关吗?人生来就富有侵略性、自私自利,只有市场经济和强大的警察机构才能与之相适应吗?难道人们不能变得平和些、更容易合作些,不需要国家这种形式来约束他们,这样一来一个自发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就会由此兴盛起来吗?难道没有一

3、种普遍的美学标准,使得伟大的艺术超越时空界限,换句话说,难道人们的品味只能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氛围决定吗?有关先天和后天的争论关乎许多其他领域的重大问题,在思想界由这一问题引起诸多的恩怨已经不足为奇了。在20世纪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就这一争论比较常见的立场是否认人性的存在就像荷西奥尔特加加塞特断言的那样:“人类没有本性,只有历史”。认为人类的头脑是白板一块的主张不但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社会科学里社会建构主义的基础理论,而且还广泛地延伸到知识界主流意识中。白板说的部分吸引力在于,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去人们以为反映了不同天资禀赋的、存在于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之间的许多差异,随着人类的迁徙、社会的变动

4、和文化的变迁,可能不复存在。白板说的另外一部分吸引力在于其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价值。如果头脑中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的差异就不可能是天生的,这样白板说便成为抵制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的根本措施。此外,这种主张排除了贪婪、偏见和富于侵略性等可耻的特征来源于人性的可能性,由此为不可限量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自从人类开始思索自身的状况起,对人性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如今随着科学对人类的心智、大脑、基因和进化的研究不断深入,这一争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使得白板说变得站不住脚。当然,没有人能够否认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和文化的重要性,但是认知科学表明

5、人类一定天生就具备一些掌握知识与文化的复杂机制。进化心理学搜集了数以百计的人类普遍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影响着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并且表明许多心理特征(例如我们喜欢吃油腻的食品,关注社会地位和拥有大胆的性关系)实际上更适应早期环境中进化的需要,而不是当前环境中的实际需要。发展心理学表明婴儿对物体、意向、数字、面孔、工具和语言具有一种潜在的把握。行为基因学表明,禀赋在人的早期生活中便已出现,而且一生当中也相当稳定,一种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基因不同;在某种情况下,特定的基因与认知、语言和个性密切相关。神经科学表明基因组含有丰富的生长因素、轴突引导分子和细胞粘连分子,它们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帮助大

6、脑形成各种结构;它也含有使学习成为可能的可塑性机制。这些发现不但表明大脑内部与生俱来的组织不容忽视,而且还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先天和后天这对概念。当然,先天和后天并不是二者择其一的关系。学习本身必须依靠天生的机制,而天生的机制也不是一套僵硬的行为准则,而是通过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而产生新的思想和行为的程序。语言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一种范式:虽然具体的一种语言,例如日语和约鲁巴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只有人类才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一旦习得,语言便不再是一套固定的句子,而是各种允许人们表达无穷无尽新思想的组合。此外,因为头脑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泛泛地评价人类或是自私、慷慨,或是龌龊、

7、高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人类受不同环境中相互对抗的各种动机的驱使。如果说基因影响人的行为,那么它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肌肉上,而是对成长中的大脑施加复杂的影响。最后,对人类天生共性的研究不同于对种族、性别和个人之间天生差异的研究。进化论生物学的解释使人确信,存在着系统的、涉及到各种物种的共相,存在着使男女不同的限定方式,存在着个体之间量上的差异,然而在不同人种和民族之间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1(P17-67)。对人性的这种重新构想为解决政治和道德方面对人性的担忧提供了理路2。比如说,政治平等并不强调人生来不可区分,而是强调在接受教育和司法公正等方面人应当被看作是平等的个体。社会进步并不意味着头脑中不

8、能有卑鄙的动机,而是说只要有其他动机(例如同情心和以史为鉴的认知能力)与之制衡就可以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科学家既摒弃了19世纪的先天决定论,也不赞成20世纪的白板说。与此同时,对想说明头脑确实具有的天生机制的种种企图(即使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许多人表示了不安。相反,很多人希望先天与后天问题应该销声匿迹。就这一问题,当代科学家的普遍立场可以概括如下:如今没有人相信人的大脑是白板一块,驳斥这种看法就像推倒一个稻草人一样简单。所有的行为都是成长中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回答先天与后天问题时只能说“各占一部分”。如果人们意识到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就可以在政治方面少一些互相指责。此外,现代

9、生物学的发现也使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区别变得过时。因为一组特定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总有可能存在一个使基因本来具有的影响发生逆转甚至消失的环境;因此,基因对行为不具备重要的约束力。实际上,基因对环境中的信号作出反应,就此将基因和环境区分开来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这样做只会阻碍更加富有成效的研究。这种态度常见的标志语是“互动论”、“发展论”、“辩证法”、“建构主义”和“渐成说”,而且还经常配有特有的图解,上面往往标有“基因”、“行为”、“孕期环境”、“生化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字眼,并且用箭头标志出这些概念相互参照的关系。这种学说,我且称之

10、为整体互动主义,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它是建立在一些无懈可击的观点之上的,比如说先天和后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基因不能直接引起行为,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例如,学校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聪明人对学校教育很感兴趣)。这种学说表面上看起来中庸,具有概念上的周密性,做到了在生物学方面与时俱进。就像约翰图比和莱达科斯米迪解释的那样,它确保“在现代学术界充满政治意味的雷区行走自如”3。但是使得整体互动主义这一概念如此吸引人的地方其实也正是使它令人感觉警惕的地方。无论这种互动多么复杂,只有当识别出它的构成要件和作用方式之后才能充分理解它。整体互动主义不再考虑分析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认为这是种低级的尝试,其结果妨碍了我

11、们对互动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几页里,我将分析一下整体互动主义原则,以此揭示出这些原则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合理或明显。“没有人相信后天决定论的极端形式白板说。”不管科学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学术界的其他人显然并非都这样认为。著名的人类学家阿施雷蒙塔格总结了20世纪社会科学中的普遍认识,他在1973年曾这样写道:“除了婴儿对突然失去保护和突然的巨大声响作出的类本能反应,人类是完全没有直觉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没有直觉,他今天之所是和所成的一切,都是他从自己的文化当中,从人为的那部分环境中,以及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在许多人文领域里,占据强势地位的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更是强有力地断言,人类的情感、概念的种

12、类还有行为模式(诸如将男人和女人、将同性恋和异性恋区分开来的行为模式)都是社会建构。甚至许多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拥趸的人文主义者也坚持说,生物学不能够为人类的心智或行为提供洞见。在著名的科学家当中白板说也不乏支持者。理查德列万廷、利昂卡民和斯蒂夫罗斯在一本名为不在我们的基因里的书中断言“关于人性的最明智的说法是,创造人自身历史的能力存在于人性之中”6。史蒂芬杰古尔德写道:“大脑可以从事范围广泛的一系列行为,但却并不预定其中的任何一种行为”7。安妮福斯桃斯特林表达了对性别差异起源的普遍观点:“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男孩和女孩拥有不同的生殖器,因此成年人对待性别不同的婴儿有不同的反应,他们给婴儿

13、穿上粉色或者蓝色的衣服,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打开尿布判断孩子的性别。”8这些观点也影响着科研和政策制定。例如许多育儿方面的科学研究一致表明在父母与子女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打孩子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容易有暴力倾向;有威信的父母(既不娇惯孩子,也不过分苛刻),孩子品行端正;和孩子常勾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语言能力较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父母的言行决定孩子的言行。几乎没有人提及,更不要说验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基因9。其他例子也是俯拾即是。许多科研部门赞同这种宣传“暴力是学来的行为,”甚至那些重视生物学观点的科学家也倾向于将暴力与营养不良、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等量齐观。然而没有

14、人提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就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暴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10。比如说,机械工程师中女性人数不足50%,这种同一职业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可以完全归结为偏见和潜在的障碍。还有一种难以明说的可能性,即一般的女性不像男性那样愿意从事与人无关的职业11。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强调进化和基因与这些现象之间有多么重要的关系,我们想说的是,没有人检验这种种可能性,这一切被当作难以言说的禁忌而束之高阁了。“关于先天和后天的每个问题,正确的回答是各占一部分。”这种回答是错误的。为什么英国人说英语,日本人说日语?比较“合理的折中回答”是英国人的基因适合学英语,日本人的基因适合学日语,但是两国人

15、必须置身于一种语言环境之中才能学会这种语言。其实,这种折中不但不合理,还是虚假的回答。因为我们曾经看到,不同种族的儿童,置于同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能够同样快地掌握这种语言。虽然人类可能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机制,但是他却丝毫没有学习某一种特定语言的先天机制;不同国家的人说不同的语言是个百分之百的环境问题。有些时候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在过去,精神病学家一般将精神机能障碍归咎于母亲。造成孤独症患者的是在情感方面不关心其孩子的“冰箱母亲”,造成人格分裂症患者的是往往使孩子处于尴尬境地的母亲。如今我们知道孤独症和人格分裂症虽然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但是它们极容易遗传,而且其他可能的病因(例如毒素、病原

16、体和成长中的偶发事件)与父母怎样对待孩子根本无关。孩子的这些紊乱症状并不像折中回答所隐含的那样和母亲有关。母亲完全不应该受到这种责难。“如果人们意识到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先天和后天的综合影响,政治上的争论就会烟消云散。”当然许多心理学家争取这种安全的中间立场。这似乎是互动主义者比较合理的折中看法,也不会引发争论。但是实际上它来自20世纪90年代一本极富煽动性的书,赫恩斯坦和默里的钟形曲线。赫恩斯坦和默里概括了他们这样的一个论点: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在智商上的平均差异既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各占一部分”的立场不但使他们被看作具有种族主义倾向,而且更有人将他们比作纳粹。“基因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环境,因此遗传对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人们通常用两个例子说明这一点:不同品种的玉米在同样的灌溉条件下长成的高度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不去浇灌,原本会长得较高的品种的玉米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