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99384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下,根据我院“十二五”发展纲要,为了科室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打造麻醉科室形象,提高临床麻醉质量,促进麻醉学科发展,特制定麻醉科“十二五”发展规划。麻醉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麻醉学专业无论在临床麻醉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投入临床使得临床麻醉更加方便、快捷、舒适 随着手术麻醉“快通道”观念的普及,临床上客观要求麻醉应当对机体的应激反应最小,生理干扰最少,术后镇痛,术后恢复快。尤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高龄、危重手术病人越来越多,因此区域阻滞麻

2、醉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方法学上,现代区域阻滞麻醉不同于传统的区域阻滞麻醉,它通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精确,效果确切,对进行四肢手术的患者术后镇痛具有明显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的危重患者。笔尖式腰穿针的出现,特别是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的临床推广应用,使得椎管内麻醉的效果显著提高,术后头痛等并发症大大减少,应用范围扩大,同时便于术后镇痛。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因毒性较小,增加了区域阻滞的安全性,而且其在低浓度时表现出的感觉和运动分离阻滞现象,使之更适用于疼痛治疗。新的镇痛理念及模式,如“可行走硬膜外镇痛”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术后患者的

3、生活质量。随着一些新的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使得麻醉医生能够根据手术的需要、病人的体质及意愿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案,既提高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满意度。在吸入麻醉药方面,新型的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和地氟烷溶解度低,血气分配系数小,使得麻醉诱导及恢复迅速,麻醉深度容易调节,同时,这两种药物在回路内的吸收和排出过程中对新鲜气流量的依赖性变小,更适于低流量循环紧闭方法的应用。在静脉麻醉药方面,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等超短效的静脉麻醉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促进了靶控输注技术的快速发展。右美托咪定的独特镇静作用可大大提高麻醉质量和病人的舒适性。通过利用靶控输注装置,麻

4、醉医生可以较容易地随时调整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保证相对稳定、可控的麻醉状态,并能够预测患者停止给药后的苏醒时间,特别适用于外科日间手术的开展。同时,对于术中或术后ICU患者的镇静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二)新的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增加了麻醉的可控性,麻醉安全性大大提高 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理功能进行实时监测是保证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已成为术中的常规监测项目,而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全麻)患者还可以监测气道压力和肺顺应性,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和麻醉气体浓度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桡动脉插管直接监测动脉压,并可根据术中情况随时做血气分析;而经深静脉

5、置入漂浮导管可以连续监测心输出量变化。近年来,随着监测设备的改进和发展,又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用于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及危重患者的手术,如经食道超声多普勒连续心输出量测定,与漂浮导管监测法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连续动脉血气监测技术具有偏移度小、精确度高的优点,可显示连续监测趋势图,便于及时调整术中可能的酸碱平衡异常,减少采集血样次数,降低感染的危险因素。在全麻期间,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来监测麻醉深度,能很好地反映患者意识消失与恢复的渐进性过程,较以往单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经验来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更加精确,可以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还可预测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肌松监测对

6、术中合理使用肌松药,防止肌松药过量,减少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引起的返流、误吸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三)围麻醉期体温监测和暖身新概念 近年来,手术麻醉期间患者体温的监测和保护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围麻醉期,人体温度受到麻醉药的抑制,同时由于患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常常引起体温降低(深部体温低于36),即低体温或低温症。患者进入术后恢复室时低体温的发生率往往高达60%85%。由此而产生的诸如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异常及机体对切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恢复。防止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研究日趋增多,在努力探求有效的保温措施的同时,产生了采用暖身疗法的新概念。麻醉对体温调节功能的

7、影响不同麻醉方法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机制不同。一些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和阿片类药物(如阿芬太尼)均显著降低冷反应的温度阈值,即血管收缩和寒战的触发温度,并呈线性比例。吸入麻醉药(如地氟醚和异氟醚)也显著降低冷反应的温度阈值,但其效应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可见,全麻下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范围可由原有的0-2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围手术期其他导致体温下降的因素围手术期导致体温下降的因素还包括室温、皮肤裸露、消毒、失血、呼吸道热量丢失和冲洗体腔等。目前,主张手术室温度设定于2425为宜。体温降低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体温降低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等

8、机制,在对脑、心肌等重要脏器起到保护等有益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不良影响。如增加伤口感染率、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延缓术后恢复等。(四)血液稀释与血液保护如何安全用血、节约用血,已成为临床麻醉和科研的趋势 目前术前预存自体血并在术中回输已在罕见血型患者开展;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失血回收,经洗涤过滤后回输的技术也在广泛开展;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可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但在老年人、儿童以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列为禁忌。同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具有适应证广、简便、易于普及等优点,有可能成为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还有血液麻醉等观念的产生以及临

9、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五)特殊手术的麻醉器官移植手术的麻醉是近年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其中,原位肝移植手术由于创伤大,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干扰明显,围手术期常出现严重的循环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对麻醉有很高的要求。临床肝移植手术的麻醉实践提示,术中应注意术中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理,注意保护肾功能和保温,麻醉应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尤其是下腔静脉阻断及开放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最为明显,应强调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尽可能减少肝移植的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应及时处理无肝期、新肝期可能的酸碱及电解质改变,尤其是静脉开放时的血钾升高、游

10、离钙下降和酸中毒等;术中必须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外源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栓弹力图能动态地反映血凝块的形成及纤溶过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术中监测凝血功能。在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病人围手术期采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技术,进行连续静脉 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可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平衡。微创手术特别是在内窥镜辅助下各类手术的开展,为麻醉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视胸腔镜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与开胸直视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一新的术式要求双腔管的位置正确以保证双肺隔离满意,最好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认;为防止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发生,需采用纯氧吸入并适当加用呼气末正压;麻醉期

11、间要注意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适当选用扩血管和控制心率的药物等。因此,这些现代外科学新的发展客观上也大大地促进了麻醉学专业的发展。(六)疼痛治疗规范化疼痛处理 规范化处理疼痛治疗是近年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由于疼痛治疗的方法众多,适应证不同,因此在疼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唯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地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目前麻醉学解达成一致共识,需尽早制定有关临床疼痛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术后镇痛已经在我国多数医院普遍开展,但是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临床应用尚需规范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镇痛的疗效,减少副作用。药物的配伍上既往常采用氟哌利多来预防恶心和呕吐,

12、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氟哌利多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对此,美国的FDA已经发出相关的警告信息,国内目前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对此药的使用越来越慎重。在慢性疼痛治疗方面,临床麻醉医生已经在疼痛门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医院都成立了以麻醉医生为主的疼痛门诊或疼痛病房,在晚期肿瘤患者的镇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总而言之,麻醉学与外科学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了患者安全、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康复期,长期以来两个学科团结合作,相互支持,从总体上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麻醉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麻醉器械、监测技术、麻醉技术和麻醉药品的发展和日新越异,给麻醉医务工作者的麻醉措

13、施、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减轻了工作强度。但面临更多的是挑战。(一)来自外科的挑战 外科技术对于麻醉的要求提高了; 外科医生对于麻醉的依赖性更高了,包括术前手术病人的把关和特殊病情的处理,术中管理和各种来自麻醉因素、更多的来自外科因素突发事件和高危事件的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突发突发事件的处理; 手术的难度、复杂性、风险性更高了; 开展新手术的复杂程度、科技含量、风险因素愈来愈大了。 (二)来自手术患者的挑战 手术患者年龄的挑战,大的愈开愈大,小的愈开愈小; 手术患者的并存症愈来愈复杂; 手术患者及家属对麻醉的认识增加; 手术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生活质量的

14、要求愈来愈高。(三)来自麻醉学科的挑战 麻醉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主要原因是麻醉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发展明显滞后于外科,具体表现在: 传统的外科专业不断壮大、新的外科专业不断涌现; 外科队伍的不断壮大,富有的外科医生可分组轮着作战; 现有的手术室和手术台已难以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现有的麻醉科医师同样难以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 麻醉科医师过于依赖现代化仪器设备:无可非议,现代化的麻醉机、监护仪各种各样的输注泵以及新的麻醉技术给麻醉义务工作者的麻醉实施、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减轻了工作强度。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和误区,要增强其识别和处理的能力,确保麻醉安全性。 麻醉队伍的

15、整体素质仍较低下:虽然经过老一辈麻醉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培养和造就了许多麻醉界人才,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形见绌。 麻醉工作环境污染的长期困扰:1)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的相对不流通,即使层流,仍有75%的室内空气经过层流返回手术室,导致二次污染;麻醉气体的排放污染,迄今为止,由于经济或其他因素,仍未有有效的方法解决手术室内麻醉气体的排放问题;来自手术患者、手术创面、物品和消毒等的有害 、异味气体,如坏死组织、肠积气、甲醛蒸汽等。2)生物源污染:来自手术患者、血制品,如结核、肝炎、坏疽甚至爱滋病等。3)射线污染:手术室的射线经常被被忽视的角落,在手术室使用X射线的机会愈来愈多,是危害手术室

16、工作人员尤其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引起同行和有关领导的重视。 麻醉医务工作者的科研意识薄弱,其客观原因: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无暇顾及科研方面的工作;高素质科研人才缺乏,即使有,也因长期超负荷工作,难以顾及科研工作;麻醉学科的科研环境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资金投入过少;由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手术患者、服务区间仅是手术过程,故开展前沿性科研工作即使是临床科研都比较困难,更无法展开基础性科学研究。麻醉科“十二五”发展思路(一)二个观念转变 1由单一麻醉模式向麻醉综合监护和救治模式的转变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根据不同的手术要求,麻醉的概念和内涵更多强调的是指“麻醉医师”只要保镇麻醉患者没有疼痛、安静配合以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并维持各项生命体征的相对平稳。其实不然,麻醉医师所担负更大、更有风险的不是麻醉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