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99304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综合复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综合复习抓住要领 把握要点 初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可是,面对几十篇课内考试篇目,和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如何复习才能抓住要领,行而有效,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历届都有不少考生反映,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背诵和默写,没完没了地做题目,结果仍然找不到感觉。要改变这一状况,采取正确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研读历年中考试卷,了解命题意图中考文言文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主要有诗文名句的默写、常用实词解释、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学常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整体理解与评价等。从名句默写看:近几年来,中考文言文部分总分从2003年的28分,到2004和2005年的30分,

2、再到2006年的38分,看上去分值增加很多,实际上在全卷中的比值基本一致,均占25%左右。而其中有变化且变化最大的是名句默写部分。从2003、2004年8句8分,到2005年的5句10分,再到2006年的5句15分,其难度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比值和每一句的分值增加了,说明文言文考试在语言积累、背诵默写上提高了要求。这无疑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从实词解释看: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

3、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如2004、2006年试卷中考到的“居”,就是个多义词,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出自登泰山记的“半山居雾若带然”,解释为“停留”;出现在捕蛇者说、核舟记中,还有“居住”、“处于”的意思。而2006年试卷课外文言文秦西巴纵麑有“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居”解释为“过了(一段时间)”,这就是从“停留”的意义上引申而来的。这表明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从句子解释看:以抓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除了要准确把握实词含义外,

4、还应注意语序的调整和省略内容的补充。从文章理解看:近年中考课内篇目的文章理解相对较容易,只要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并能整体把握,掌握中心就可以不变应万变了。二、梳理考试篇目,做到心中有数近年中考文言文课内篇目大约60篇左右,其中文章大约25篇,诗词大约35首。从先秦到明清都有涉及。如何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诗文尽快地了然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

5、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三、广泛阅读,应对课外语段中考课外文言选文体裁主要是寓言和传记。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考试难点是寓意或人物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的概括。这可以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入手,进行归纳提炼。当然,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课外应多读一些诸如寓林折枝、成语故事等书籍。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因此,背诵默写在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占有较大的分值,综合分析200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背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的五种类型: 一、对照型默写题。这类题要求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解这类题,一要熟记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二要认真细致地逐字逐句

6、与记忆中的正确文句相对照。例1、下列文字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C) A、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B、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C、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D、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四川成都市) 例2:根据原文填空都正确的是(C): (1)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2)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惊于声, 。 A、太守醉也 而后作 而后喻 B、众宾欢也 而后喻 而后作 C、众宾欢也 而后作 而后喻 D、太守醉也 而后喻 而

7、后作 (北京市西城区)二、对接型默写题。要求直接按课文原句填写上句或下句,只要熟记原文即可。例:填写下列写春景的语句(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3)渭城朝雨浥轻尖,寒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湖北潜江市)三、理解型默写题。这类题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解这类题必须依据题干有关内容的提示(或要求)填写句子。例:1、按要求填空(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两句意思一致。(2)陋室铭中写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

8、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川省)例2:按下面的提示默写诗文句子(1)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诗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河北省)四、运用型默写题。这类题取材于现实生活,设计一个情境,要求填写相关的句子。解这类题要特别注意所设计的情境,据此调动记忆仓库的积累,填写句子。例:1、按提示默写。(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9、)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山东省聊城市) 2、按要求默写(1)有的人不能正视自身缺点,对批评者持有偏见,就像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公对扁鹊的看法一样: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有才能而不被发生,韩愈早在马说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贵州省遵义市)五、开放型默写题。这类题答案不惟一,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课内。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例:默写课文原句(1)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莲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名句子。

10、(2)古诗中有关送别的名句烂若繁星,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这是由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写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

11、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写”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为什么而写”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

12、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得怎么样”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怎样学写”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

13、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授“法”入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总的来说,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具体模式)。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深入,最后达到完全掌握。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

14、”的正确方法作为钥匙交给学生。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都可不断拓展深化。例如“析题目”,通过对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线索,揭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突出人物话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裁),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旨,探路度篇)。学生逐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就是掌握了一种通向高境界的

15、钥匙,手持这把钥匙,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很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质疑解疑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读书,从事研究十分有用。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张载说:“于是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说:“读书要懂。“可见读书时学会质疑解疑的重要。学生读书时,常常自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自读中发现疑问,提出质问,实际上是初具自读能力的一种表现。这还不够,还要解疑,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于带有普遍性的疑问,进行集体讨论,教师讲评归纳;对于个别的疑问,或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