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98411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2009-6-13 12:08:13104 “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黔东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

2、遗存巧妙地融合成绚丽多姿、神秘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圈,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地区丰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祥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其搞好旅游开发,构建和谐黔东南,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建设,值得我们思考。一、丰富多彩的黔东

3、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融山、水、洞、林为一体,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和神奇峻秀的云台山、雷公山、杉木河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主要景区。州内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丰富多彩、享誉国内外,更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州内丰富独有的一些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开展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印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涉及758个保护单位。黔东南被列入的共计16项

4、,涉及7个县,9项为黔东南独有。民间文学类有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施秉县的刻道;民间音乐类有黎平县的侗族大歌 ,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民间舞蹈类有:丹寨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黎平侗戏;民间美术类有雷山苗绣、剑河苗绣;传统手工技艺类有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雷山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丹寨县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鼓藏节、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榕江县侗族萨玛节。2007年 6月9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正式出炉,州内又有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名列其中。二、独特的黔东南地理区位 黔东南地处九万大山和武陵

5、山脉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为有名的“蛮荒之地”,交通相对闭塞,直至1929年才开始修筑公路,建国前的1949年,黔东南地区仅修成了勉强能通汽车的公路548公里,内河航运为天然航道,也只能通行木船,虽有旧州等机场也只是战时军事使用。但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至200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仍达53%。长期交通闭塞、山区与外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隔绝,使区内众多民族文化遗存得到了相对保护。 全州现总面积30302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等33个民族。2006年总人口444.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入口的81.9%,州辖1市15个县,205个乡(镇)。自治州属中国西部“老、少、边、

6、贫”区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圈定的开发地区,黔东南依靠贵州腹地,面向西南出海门户广西、广东,邻近柳州、桂林、南宁等旅游热点城市,集中开发可在已形成旅游大气候的林城贵阳、黄果树瀑布至桂林、至湘西张家界、长沙之间形成一点,将其连为一线,联动开发,容易吸引国内外游客,符合大西南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 大交通区位优势为开发民族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黔桂、湘黔铁路穿境而过,贵广快速铁路即将动工。贵新、凯麻、凯玉等高速公路及320、32l国道公路、县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厦蓉高速公路(黔东南段)即将开建,“一环二横四连线”内畅外联的公路建设网正在形成。州境主要河流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三大河流流域面

7、积2.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225亿立方米,水运便利。已通航的黎平机场,更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民族村寨,至今乡村公路仍然不便,相对欠发达的小交通、山区民族村寨与外界的相对隔绝,无形中仍为区内民族文化遗存提供了保护条件。区内通讯、水电、旅馆、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初具规模,这些都构筑了区域内具备旅游开发的必备基础条件。黔东南民族文化只有在开放和开发中,才能得到保护,也才越来越多地走出山门、为世人所了解。 三、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6月,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8、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范畴,温总理的理解应是我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理解。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

9、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一员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苗、侗、汉、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必然

10、要求。 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州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文物流失。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州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应从对国家、民族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四

11、、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 黔东南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的富矿,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给州内旅游业带来了丰厚回报。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8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为102.54%。应该说,黔东南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丰富、独特、多彩、保护完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民风淳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怡人,是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区、民族歌舞之乡,保留着中原已消失的农耕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一直是州县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们思考探究的一大课题。 如何利

12、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关键在于下几点:1、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2、政府领导部门方面要做到: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各部门职责,组织各方参与;二是制定相关法规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规范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三是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三是组织民族、文化、旅游等职能部门开展区内原生态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掌握情况,以利实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3、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宣传文化组织媒体造势、名家论评、明星捧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应;民族文化部门拟制部门法规、规划,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做好编创、培训等工

13、作,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保护、传承、展演,组织编写民族文化典籍及民族文化乡土教材,评定民间艺人职称等;旅游部门编制旅游规划,拟制法规,立足保护的前提实施有序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成立民族文艺演出队,设置民族文化特色班,培训学生学会苗侗歌舞表演;4、社会组织和个人:苗侗学会、民族文化研究部门、民族旅游公司等社会组织应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中起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组织号召民族学者,人类学家、文化工作者、会员等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投资出力、献计献策,通过举办研讨会、调研等形式,追溯、探讨、认识、发掘本民族浓厚的原生态历史文化,向外宣传推介,

14、多形式、多渠道努力,全面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还需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使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5、认真总结经验,借鉴成功开展模式。民族村寨和民族博物馆等是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浓缩民族文化精华的地方,它的成功经营与运作,不仅为民族地区制造经济效益,而且能为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如雷山西江、郎德民族博物馆,黎平肇兴、堂安民族生态博物馆、从江岜沙苗族村、凯里南花苗族村等都是范例。它们将苗侗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民族风情溶为一体,让旅游者通过与居民共同吃住,饱览自然生态景观,欣赏独特浓郁民族风情的游娱形式,

15、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让群众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双赢,符合民族文化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 总的来说,有效利用我州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既要强调政府行为,重视资源保护和市场的培育及引导,又要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管理和市场运作,减少过多的政府越位和接待型旅游。同时还要在社会和个人当中增强市场意识和文化自觉行为,减少因经济效益而破坏本民族化文化资源的自残行为。营造浓郁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人人自觉的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处

16、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二是在保护上政府行为不到位,全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市场意识,加上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原已自发形成的文化保护体系受到削弱和冲击;三是由于缺乏资金,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区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要求,结合我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发展战略的实际,要使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利用其进行旅游开发并取得实效,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试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