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982756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隆中对》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隆中对》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教案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隆中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 2. 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性格。 4、学习本文详略安排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三国演义开片曲这样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深深记忆的英雄,他的故事

2、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他的风采。二、多媒体显示文学常识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陈寿,西晋史学家,所著的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2、背景介绍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

3、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三、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标记难读字句,注意通假字字音。2、听录音,学生听读正音、断句。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互读、小组读、指名读、齐读等利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四、疏通文意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根据课下注释逐段翻译课文,注意标记疑难词语和句子。2、全班交流疑难,教师评价总结。五、课堂检测教师抽查重点字词,学生作答。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速读课文,温故课文内容二、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四段(6段)刘备“

4、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三、研读课文: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成霸业,兴汉室)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应遵循的方针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荆州是用武之国,其主却不能守。 占据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益州是天府之地,刘璋暗弱,张鲁不知存恤3、在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

5、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胸怀大志、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四、写法探究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徐庶举荐(侧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侧面描写)关张不悦(侧面描写)五、课堂小结: 隆中对仅有五百多字,文章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塑造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不同角度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

6、、元件和才能;一方面注重详略安排,时而惜墨如金,时而泼墨如雨,使得重点突出、中心鲜明。相信学习了这篇文章,它的写法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六、布置作业积累诸葛亮、刘备的有关故事各两个,并能简要介绍故事梗概。板书设计: 隆中对 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天下形势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占据荆州、 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这堂课以读课文为主,自主疏通文意为辅。因为这一课时在出师表和陈涉世家学过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觉得简单些,在读文时学生进行的很快,很顺利。翻译课文也进行的较好,现在都能养成不参考资料书的习惯,养成了自主翻译,划出疑难的习惯。我想下一节课会进行的很顺利!第二课时,本节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翻译上学生用时过多,在品析人物形象上时间就显得仓促了,五班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我越俎代庖了,六班学生算是自己说出来的,但只是少数人有这样的认识,以后一定要注意:做一个懒教师,培养一批勤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