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还是心动 (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982669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动还是心动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风动还是心动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风动还是心动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风动还是心动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风动还是心动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动还是心动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动还是心动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齐物论.的理路 郭智勇内容提要本文从奥义书等印度思想的框架对齐物论开篇部分进行全新的定位,对“吾丧我”、“天籁”等观念(概念)有更本位的阐明,指出齐物论齐物观的基石是“物”在本体意义上的虚妄不真。关键词:吾丧我天籁 奥义书 一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核心,而齐物论开篇部分又是齐物论的主旨所在。古往今来,解庄者层出不穷,对上述章节的解释时有妙思巧想,但总体上看,不是失之空泛,就是过于穿凿。有几个问题是所有庄学爱好者都渴望知道而迄今未得满意答案的。一句“吾丧我”就使人茫然不知所从。何为“天籁”?“怒者其谁?”“南郭子綦在做什么?”“吾丧我”的感慨为何与吹万不同的风声联系在一起?虽

2、各家意见纷呈,却似乎都没有落到实处。本文尝试把这段文本放到印度思想体系中,用奥义书的理路对此进行梳理,不期有“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之效果,但或许它的意义当在寻常比较研究之上。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

3、,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此节分三层。第一层讲南郭子綦因修持上一个新台阶而引发“人籁,地籁,天籁”之感悟。第二层具体描述各种风声。第三层作一总结。 二关于第一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的南郭子綦似乎不是在普通地家居闲坐,总像在有目的地做些什么。如果用印度文化予以观照,则不难想到南郭子綦应在进行“瑜珈”修炼。以往的解说都以庄子内篇为

4、虚写、为想象,现在看来,庄子内篇也可能有不少实写的地方。“隐机而坐”应为瑜珈修持活动的第一步,为“坐法”之一种。“仰天而嘘”不是指普通的调息,似在发瑜珈行,亦为印度文化中一特殊的声音“唵”(om)。 陈鼓应先生说:“释文:吐气为嘘,成玄英解“嘘”为叹,不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第34页,中华书局,1983年。此唵声为一极神秘而又极神圣的一个语词,所有的宗教和祭祀活动都必须以“唵”开始和维持。“唵”声甚至可代表梵。唱赞奥义书之二,二十三就有“唯唵是此万有矣”之感叹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1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有关瑜珈的尼理心诃奥义书下篇更详尽地赞叹说:唵!此声,此宇宙万有也

5、。其说如次:凡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此一切皆唯是唵声。其余凡超此三时者,此亦皆唯是唵声。人由“唵”而以“大梵”与“自我”合一也,由“唵”而以“大梵”与“自我”合一也,则享受彼太一,无老,无死,无畏者于此“唵”声。此世界一切三身,化入此中为一,盖皆唯由是而成也,皆收攝于此“唵”声。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108页。通过念颂“唵”,并按照有关程序,就能达到主客泯一,物我不分的境界,故说“荅焉似丧其耦”。喻精神超越形体这个小我,超越了主客对待,与大道(大我)合一。唯其精神超越了形体,所以才能“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以才能“吾丧我”。何为“吾丧我”呢?应该承认,“吾丧我”这样的观念(命题)放在中国先

6、秦的语境中似乎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古印度思想体系中,这一观念却极为普通。我们知道,在印度思想史上,佛教主张“无我”,而大多数哲学流派都主张“有我”。印度主流之吠檀多派认为“梵”为世界的本体和本原。它是宇宙的创造者,世界的维护者。它是世界的始基,世界的一切由它变现。它不仅创造物质世界的一切,同时也是精神的基础。它构成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观是印度人对“天人关系”的特有看法。“梵”强调世界本体的客观方面,而“我”则强调世界本体的主观方面。 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第16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梵本为一,由于人

7、们的无明而分为上梵和下梵。上梵又称无德之梵,它无形无相,不可知,不可表诠;下梵称为有德(有相)之梵,它有形有相,能被把捉。与梵一样,“我”(Atman)也分为“真我”和“假我”。真我是不变之我,它为遍在的宇宙本体,也称“大我”。假我即为世间 “小我”(Aham),表现为各个有情个体内的“生命”个体灵魂,为大我之相。“大我”和“小我”本是同一“我”(阿特曼)的两个方面。 参见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第73页,东方出版社,2002年;又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第173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 世人由于无明而坚执小我,不知梵我一如的真理,流转于生死苦海。故解脱之方在于消除无明,了

8、悟个体自我与梵(大我)本来为一之真际,舍弃小我而归向遍在的精神。此即“丧我”也。 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第17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数论瑜珈派认为,生命原有不变清净之本体,是为“神我”(Purusa )。而其余一切心理物质之现象,亦有一本体,是为自性(Prakrti)。“神我”,为静者;“自性”为动者。神我为心灵,为纯粹知觉之本体,不变不动,自体光明。自性则其能力亦其程序,神我无所为,但反映能力之动作及其程序;自性属机械者,既反映于神我中,则现为种种活动之知觉性,并生种种现相。自性则由三“德”所组成(曰萨埵,曰刺阇,曰答磨),此自性的三种能力如相互均衡,互为牵

9、制,则为自性之本体,即为上梵的无相,无差别,遍在状态。一旦均衡失坠,则变动生,现象世界因此展开。三德失衡源自自性与神我结合,自性为神我故而转变为世界万有之色心诸法。(印度)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薄伽梵歌论第2526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自性之所以会与神我结合,则由于“无明”。神我本来清净独存,与自性和现象界无涉,可谓真我。因无明故而误认此自性所转变之心色诸法为自身之属,以现象之流归于自我,于是演娈为含识诸生感受经验之世界,以假我(名色中之我、肉身中之我)的形式流转于现象世界的生死苦海中。而瑜珈修持的目的就在于使神我领悟到自己的本性,体悟到自我本来与现象世界之心物诸法毫无关涉,神我因而获

10、得清净独存之智,而现象世界就会消溶于冥漠无差别的自性。是谓解脱,亦即丧我。无疑,这里丧的“我”是“小我”,是“假我”。依瑜珈经,当人修持到“等持”这个阶段时,就能进入主客合一、物我双融的“无我”境界。瑜珈修持一般分为八支或六支,等持为最末的一支。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之瑜珈论,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10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弥勒奥义书有对瑜珈训练导向“无我”境界的记述。其一:余处亦云:“高于是者,则以舌端抵前上颚,而收攝语言,心思,呼吸,由是修观而见大梵也。”心念皆息,则以其自我而见“自我”,微逾极微,光芒发越;见其自我为此“自我”已,则可以无我。以无我故,当思彼乃不可计量,无有初始

11、,此解脱相也。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5页。其二:余处亦云:“(人身)有一脉名苏门寿那者,导引上气,贯上颚而上达。以此,合之于气息,传之以唵声,因之以专念,可以上出。以舌端抵前上颚,收敛诸识于一,则可以为至大者而见至大者。”于是入乎无我,以无我故,乃无有于苦乐。于是而得解脱也。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5页。值得指出的是,在瑜珈实践中的“我”是实实在在的,“丧我”也是可真切体悟感受到的过程。如瑜珈真性奥义书中所说:“三摩地者,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同一之境也。若其愿蜕弃己身者,则自蜕弃之。”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907页。 三这一节第二层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南郭子綦要把自己修炼的成功与“吹万不

12、同”的声音连起来?传统的解释似乎都不得其门而入。原来南郭子綦是在叙述自己作瑜珈时的内在经历。各种奥义书告诉我们,作瑜珈修炼时,开始会听到身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随修炼持续,则渐次入于无声的境界,与梵大我融合为一。声点奥义书:瑜珈师静坐,当作“成就式”,结“维师鲁印”,更当在右耳,常闻内中声。习此大梵声,他声尽皆掩,困难全克除,修之半月后,可入第四境。闻之在初修,声音种种大,修习倘增进,所闻愈微妙。初声如起自,海洋与云霄,大鼓与悬瀑。中声如细鼓,铜钟与吹角。末声如轻铃,吹管与琵琶,蜜蜂及无声,微妙愈微妙。外物若全忘,意与声音合,如水乳交融;遂尔归于一,心空顿然入。乃至更无声,此为超上梵,无上之“

13、自我”,是为同一者。修士如尸居,彼为解脱者。心思恒定止,其身如槁木。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852856页。徐梵澄先生对声点奥义书的概括是:“两卷主旨皆在闻声入道。其事始于持唵,中间习听,听入无声,终得唵之内中声音相。是则与宇宙创造之原始合契,个人心灵返乎至上心灵之源。”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844页。弥勒奥义书对瑜珈修炼时的“由声入道”也有具体的描述:余处亦云:“诚然,有二大梵当念,声与非声是也。非声者由声而显。此处有声大梵为唵!循此上达,终乃入于非声大梵。”故又云:“诚然,此乃道也,此即永生,此即结合,此即永福。”有余声论师说(声)异是。(谓)以拇指掩耳,则闻心内空中之声。其取况有七:如江河

14、之声,如钟声,如铜鼓声,如车轮声,如蛙鸣,如雨声,如空谷中语。过此各别取譬之声已,人乃入于无上,非声,不显之大梵中。是中无有个人性相,无有差别。如种种香花之液,酿化而为蜜汁矣。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6页。此段颂赞有两层意思。其一的大意是:作瑜珈修炼时需要记念两种梵,有声之梵和无声之梵。声音即相当于有德(有相)之梵下梵;寂漠即为无声之梵,相当于无德(无相)之梵上梵。通过念颂有声之梵唵,就可上达无声之梵,获得永生,获得解脱。故弥勒奥义书六,二十三:余处亦云:“有声大梵者,唵也!其极顶为寂静,无声,无畏,无忧,极乐,美滿,坚定,不动,永生,不摇,恒常,名为维师鲁者,导往超极者也。故人当敬此二者。

15、”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6页。另一层意思同于声点奥义书:刚进行瑜珈修炼时,体内中会有各式各样的声音存在。这里举出七种,诃萨奥义书更举出十种, 参见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925页。人刚进行瑜伽修炼时,体内会有这种种声音,但进入状态后,就会进入无声,无相之上梵。必须要指出的是,在奥义书作者的思想中,在瑜珈修炼者的亲切体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幻相,不是究竟;而本真的存在无声无息。 四这一节最有必要辨明的是第三层。“人籁”、“地籁”、“天籁”是什么?“人籁”应该指的是南郭子綦的“仰天而嘘”,这大概没有问题。何为“地籁”呢?印度思想从吠陀时期以来就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倾向,在梨俱吠陀时期,宇宙好比一万能的“原人”,奥义书中也有大量梵我一如的表述。唱赞奥义书说:“宇宙空间如此之大,此内心空间亦如此之大。天与地,二者皆函括其中,火与风,日与月,电与星,及斯世人之所有者,凡此一切,皆函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