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97050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中))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他们的分析中只有一个要素(劳动)投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及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经济学理论随之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

2、展主要表现:l 在两个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生产成本。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单个要素投入时,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不变。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时,某一要素投入量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即“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单一要素投入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外生变量)决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投入。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模型中,不同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生产率不再固定,取决于产品生

3、产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对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l 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从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一般均衡体系。新理论发展为国际贸易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国际贸易不仅影响

4、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双方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产生各要素间的收入再分配。要素在国内各部门间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对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有主要贡献的有:埃利赫克歇尔、伯尔蒂尔俄林、保罗萨缪尔森等。对拓展、检验方面有重要贡献的有罗纳德琼斯、沃夫冈斯托尔珀、罗勃津斯基、瓦西里里昂惕夫、巴格沃蒂等。一、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禀赋(要素比例、资源配置)学说是瑞典经济学家提出来的1.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经济学家(1)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l 出生斯德哥尔

5、摩犹太家庭。1897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经济,1909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经济学、统计学教授、经济史研究所长。l 最主要贡献在著名的两篇文章中。1919年发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萨缪尔森称为“天才之作”)集中探讨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的关系,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认为要素绝对价格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具有开拓意义。其中提出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要素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l 间歇性免费商品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罗宾逊早9年。l 在经济史方面更享有盛名,通过对史料提出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研究,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间架起桥梁,把两者有机结合,瑞典学派主要人物

6、之一。(2)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l 生于瑞典南方,早年就读斯德哥尔摩大学,后赴剑桥、哈佛留学。25岁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l 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 1933年出版的名著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其理论受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影响,结合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通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1)理论观点:l 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

7、单是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如有的生产技术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需要资本投入比例较高,“资本密集型产品”;有的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投入,需要劳动投入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产品”。l 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不同。有的国家资本雄厚,“资本充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充裕国家”。是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来衡量。与美国相比,中国是劳动充裕国家,但与柬埔寨相比,中国是资本充裕国家。l 产品生产需要多种要素,产品的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生产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不同而决定。劳动充裕

8、国家,劳动力价格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低;资本充足国家,资本价格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会有利。l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如劳动充裕国家应多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基础是生产要素禀赋和使用比例的相对差别。(2)赫克歇尔的贡献l 产生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前提假设不同国家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l 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可能影响: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技术都是相同的话,贸易会继续发展直到

9、各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出现均等化。赫克歇尔从生产要素禀赋和使用比例阐述了贸易基础,揭示了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俄林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更周密地论证了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贸易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阐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3)俄林的贡献l 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后者由生产要素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所以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如大量使用本地丰富廉价生产要素的商品是该地区的出口品;需要大量使用本地稀缺昂贵生产要素的商品则应从其他地区进口。l 生产要素不

10、具有完全可分性,小规模生产是不经济的,专业化的规模生产会带来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各地区发挥资源相对优势、追求规模经济就导致了区间贸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贸易将使生产优势价格均等化。l 国际贸易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但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移动受到更多阻碍,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各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多使用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在本国生产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3.资源禀赋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l 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l 两种可贸易产品:如大米和钢铁,生产都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比例不同。假定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l 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

11、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l 每个国家生产要素给定:生产要素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 l 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变换的情况。如米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依然也是l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任何一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和资本量增加,其产出也同比增加。l 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l 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l 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后四个同古典贸易模型,前五个是HO模型特有的。1-4强调两国和

12、两种产品差异所在(资源禀赋和使用比例),5为简化分析,有别于古典贸易模型,技术差别仍然存在。(2)生产与贸易模式l 根据基本假设,由于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低,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则是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钢铁(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成本和相对价格低,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l 两国发生贸易,中国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向美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美国减少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从中国进口大米出口钢铁。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而不是生产技术差异决定的。(3)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一般均衡分析l 国际贸

13、易的产生是由于各国间存在生产、消费、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贸易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各国商品价格、商品生产、消费及经济发展。l 影响产品价格的变动:表现为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封闭时,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出口大米会使国内大米的价格,进口钢铁又会使国内钢铁市场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美国正好相反,出口钢铁进口大米,大米的相对价格下降。自由贸易时,只要中国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美国,中国大米就会不断地出口到美国,美国的钢铁就会出口到中国,直至两国大米的相对价格相等为止。这一相等的相对价格也是两国进行贸易的国际相对价格。l 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进而影响两国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国,大米相对价格

14、上升(钢铁相对价格下降)使得中国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在美国,更多的资源被用来生产钢铁,同时减少大米的生产。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转移到新的生产均衡点,国际相对价格曲线与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大米的相对成本等于大米的国际相对价格。l 形成中国多生产大米美国多生产钢铁的局面,与斯密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HO模型的分工是不完全的。各国的生产只是“多”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非“完全”生产这种产品。因为HO模型中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如果完全生产一种产品而放弃另一种产品则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将会变大。二、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模型实证里昂惕夫悖论瓦西里里昂惕夫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诺贝

15、尔经济学奖得主,投入产出分析主要先驱,恪守用事实检验理论预测是否正确的科学原则,从而引发持续一代人时间富有成效的争论。1.里昂惕夫想验证的命题:l 各国都会出口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不密集使用这些要素的产品。更确切地说,HO理论是正确的;l 正如大家认为的,美国与其它贸易国家相比,资本更充裕。如果HO定理正确,而且美国是资本相对更充裕的,作为总体的美国出口行业资本与劳动量的比率应该高于美国进口竞争行业资本与劳动量的比率。2.里昂惕夫验证的做法:计算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与进口竞争行业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比率,计算两类行业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得出所需出口及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量比率的估计值。3.结果:l 令人困惑的悖论: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产品,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关键比率只有0.77,根据HO理论它应该远大于1。l 里昂惕夫和其他人用多种方式对此结果纠缠许久,其方法复查多次,证明确实无误。众所周知,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确是资本充裕的。l 后来更多研究证实该悖论确实存在:1899年、1972年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