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97011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 表1:教学基本情况表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冀教版教材29章第一节,是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数量关系来判定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也是后面学习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学生特征的描述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喜欢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教学整体构想充分体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重点与难点这节课的重点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2、难点是用数量关系表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表2:知识点与学习目标表知识点学习目标的类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生活实例,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进一步探索用数量关系表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本节教学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出发,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表3:教学过程说明表教学环节教与学的活动以及媒体的应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提出掷飞

3、镖比赛问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参与程度。大胆猜想阶段自学导读1:阅读课本34页“观察与思考”内容,感受点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画出点和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观察课件中点与圆的相对运动,对数量关系进行猜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从动态、静态分别感受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再在画图中把自己的感知描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画图能力。测量验证阶段自学导读2:在你画的三幅图中,分别测量点P到圆心O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并写出结论。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促使学生主动参

4、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堂训练阶段1、自学导读3:阅读并完成课本2,3页做一做;2、典型例题解析。通过基础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设计三组不同难度的题组,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分层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课堂总结阶段与同伴交流,来谈一下这节课你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有何感想!让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的知识、技能、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课堂延伸阶段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

5、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流程图提高兴趣,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掷飞镖比赛问题自学导读,提出位置关系猜想开始小组讨论交流测量比较,验证猜想利用课件展示,探究位置与数量关系猜想同桌交流当堂训练,及时巩固课堂小结,能力提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小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29.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O 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O内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dr教学反思:1、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贴近生活。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点与圆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实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

6、活。”的理念。2、改变了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课堂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每位学生用圆规在本子上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要求他们动脑、动口,在必要时,教师也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使之能够解决较难的问题。3、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非常连贯,学生也很主动地围绕“问题串”思考,自然地得出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整堂课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不足之处是习题设计较多,没有完成小测,课堂小结不到位,还有待于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