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96624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的道德性—范式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绩:_法律的道德性学号:SY1710204 姓名:史 超 课程名称:法理学 任课教师评语:任课教师签字: 考核日期:2017年12月7日一、 著者生平朗富勒(Lon L. Fuller,1902年-1978年)是著名的法哲学家,写了名著法律的道德性(The Morality of Law,1964),探讨了法与道德的关系。富勒长期是哈佛大学法学教授。他和HLA哈特曾对法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过一场著名的辩论,对自然法学派和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对抗意义深远。罗纳德德沃金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时是富勒的学生,深受富勒影响。二、 哲学基础自然主义法学、秩序与自然辩证关系 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

2、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制订的协议、国家制订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自然法学派又可分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并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会大变革时期,自然法学总是作为一面旗帜,主导着西方社会法律发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无明文不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权、权力分立等思想,都发端于自然法学的理念。 自然法学派主张有一个实质的法价

3、值存在着,这个法价值乃独立于实定法之外,且作为检定此实定法是否有正当性的标准。自然法学说认为,在自然,特别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提供一个独立于人国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观价值立场,并以此立场去对法律及政治的结构作批判性的评价。自然法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意谓着由自然,也就是说由人的本性、由社会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绎出某些法则,这些法则可供给一个整体而言对人类行为举止适切的规定。自然法学派起初的权利观念更多带有“天赋”权利的色彩,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来自于自然。 三、 研究方法法学分析方法有多种,如价值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

4、法等。富勒在本书中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来阐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首先,其针对道德观念的模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了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其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和价值分析方法分析法律的内在道德即“程序的自然法”和外在道德即法律实体目标,进而提出法律最重要的品质是内在道德。随后利用价值分析方法给出法律的概念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的事业。最后综合多种方法阐释了法律的外在道德即法律的实体目标与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互动关系。四、 核心问题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康德有句话是:我们应当对头顶上的茫茫星空和内心的良知抱有敬畏之心。这句话中,茫茫星空是自然科学,是法律,内心的良知便是道德了。二战后的自然法学派主

5、要主张的是实在法应从属正义之类的价值取向,富勒就是这个时期的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法律的内在道德,及程序自然法,这是富勒主张中的精华,也是法律的道德性的主要内容。富勒也通过这本书来论证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也论证了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割的关系,法律的内在道德通过程序与外在道德融合在一起,为法律的道德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他在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批驳了其他法学家的观点,特别是哈特的观点。五、 逻辑结构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勒本书论证的基本进路:第一章针对道德观念的模糊,区分了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愿望的道德是人们对更美好的,更优秀的,更有意义的更能实现人的能力的一种追

6、求,在这一追求中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终点,而只能是更接近于完美。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第二章分析法律的内在道德即“程序的自然法”和外在道德即法律实体目标,进而提出法律最重要的品质是内在道德即(1)法律的一般性;(2)法律必须颁布;(3)法律不溯及既往;(4)法律的清晰性;(5)法律的一致性;(6)法律不要求不可能之事;(7)法律在时间之流中的连续性;(8)官方规则与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第三章给出法律的概念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的事业。第四章说明法律的外在道德即法律的实体目标与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互动关系:(1)

7、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2)法律是良法的前提条件。(3)对法律之道德性最低限度的坚守是保障法律之实践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六、 主要观点 1.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 富勒区分了两种道德,即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愿望的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诚如富勒说言,愿望的道德是人们对更美好的,更优秀的,更有意义的更能实现人的能力的一种追求,在这

8、一追求中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终点,而只能是更接近于完美。富勒借助“一便士牌局”的例子来说明愿望的道德及义务的道德的关注点不同:愿望的道德对赌博作出的最终判断不会是一项谴责,而可能是一种蔑视表示。对于这样一种道德来说,赌博并非对一种义务的违反,而是一种不适合一位具备人类才智之士去从事的活动。愿望的道德关注某一行为是否值得一位有志之士去做,义务的道德关注的只是某一行为是否会对社会秩序构成损害。关注点的不同导致义务的道德可以做到具体和确定,而愿望的道德往往是模糊的和概括的。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理性的人类生存状态所必需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是达致那一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针对认为义务的道德关涉他人,

9、愿望的道德只涉及个人的观点,富勒提出两种到的背后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都要以社会关系作为参考框架。 2.法律的内在道德 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的第二章中,富勒用一个造法失败的例子来警示我们注意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独特品质,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法律必须颁布;(3)法律不溯及既往;(4)法律的清晰性;(5)法律的一致性;(6)法律不要求不可能之事;(7)法律在时间之流中的连续性;(8)官方规则与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这八个要素如今被我们是为形式法治的八原则,而富勒把它视为法律的内在道德的要求。 富勒在第一章中花费了如此多的笔墨来阐述义务的

10、道德和愿望的道德的区别,绝非仅仅是为了吸引目光;富勒也不会像实证主义一样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割裂开。下面的一小段文字让我们初步看到富勒写法律的道德性一书的目的:所有这些都导向一个结论:法律的内在道德注定基本上只能是一种愿望的道德。它主要诉诸与一种托管人责任感(a sense of trusteeship)和精湛技艺所带来的自豪感(the pride of the craftsman)。在原书中,富勒法律的清晰性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法律的内在道德只能是愿望的道德:不论某一人类努力方向看起来是多么可欲,只要我们宣称有义务去追求它,我们就会面对这样一项责任:界定在哪点上这种义务遭到了违反。 3.法律是使

11、人的行为符合规则治理的事业 富勒在行文中毫不隐匿他的思想受自然法学派思想的影响,他写道:我所称的法律的内在道德乃是一种程序版的自然法(procedural version of natural law);.不过,“程序”这个词从总体上说非常适当地显示出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不是法律规则的实体目标,而是一些构建和管理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系统的方式,这些方式使得这种规则系统不仅有效,而且保持着作为规则所应具备的品质。富勒坦陈相对于被他称为法律的外在道德的法律实体目标,他更关注的是被他称为法律内在道德的“程序版的自然法”。 富勒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出现在下面一句简短的概括:我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中唯一称得上是一

12、个法律定义的表述便是: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的事业。富勒把法律看作是一项事业,一项活动,一项追求。这项事业不同于霍姆斯所称的“法院实际上将如何做的预言”,不同于佛利德曼所称的“公共秩序之存在”,因为霍姆斯预言法院将如何做所预设的前提就是佛利德曼所说的“公共秩序之存在”可能是由非法的恐怖造成的。富勒承认:这项事业的确可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可能不完全存在着;这项事业允许存在两套规制同一人群的法律,而且这种多重法律系统并不少见。在这里,富勒的表述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尤根埃利希的影子。同时,富勒也坚持认为法律应当被视为一项有目的的事业,其成功取决于那些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们的监

13、视和良知等,也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它注定无法完全实现其目标。 4.合法性问题 按照富勒的观点,法律内在道德的中立性是相对于法律实体目标而言的。法律的内在道德并不关心法律是实体目标,并且很愿意同等有效地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实体目标。正是针对富勒的这一观点,哈特认为这样法律可以兼容与非常严重的不公。富勒的反驳则是居于三个方面:(1)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2)法律是良法的前提条件。(3)对法律之道德性的最低限度的坚守是保障法律之实践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富勒举了南非关于种族方面的立法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一方面严格坚持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又制定严

14、苛和不人道的法律,是因为混淆了对权力机构的服从和对法律的忠诚。这些苛刻不人道的立法偏离了法律内在道德的要求,甚至可以说这些规格根本不具备成为法律的资格,人们之所以服从是习惯性地服从权力机构的意志或是迫于暴力的威胁。 法律的道德性中隐含着关于人的理解,法律的道德性之要求的遵循可以服务于更为广泛的人生目标。人是或者能够变成一个负责的理性活动主体,能够理解和遵循规则,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过错负责。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更好地完善人的能力,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我们可以正确地理解规则,并且当这些规则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这些规则就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向追求的人生目标,所以我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七、 范式特征 对传统的实证主义法学中法与道德无关的论证观点进行反驳,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富勒在本书中论证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也论证了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割的关系,法律的内在道德通过程序与外在道德融合在一起,为法律的道德性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他在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批驳了其他法学家的观点,特别是哈特的观点。哈特始终认为,道德不能混入法律中,这样的法律是不理性的。参考文献:1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112范进学,论我国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问题,法制研究,2011.73秦策,夏锦文,司法的道德性与法律方法,法学研究,20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