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96213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文明修身心得体会进入一高学习已经半年了,今年开展文明修身的活动。从文明修身的启动 仪式到现在,各个系部,各个学校团体,各个班级,都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的 活动。在此,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文明修身,我想,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名学生,作 为国家建设将来的最有力的后备力量,都应该把这四个字,落到实处。从我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形式看,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作一些事情,已经习惯了形式主义。我们写心得体会,我们开一些座谈会等等,这些类似的活 动形式,我想适可而止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到其他的层面上。当然, 在此并不是不赞同写心得写体会开会议,这些形式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直接的反 映问题

2、,它们的作用我们不应抹杀。只是,在此之余,我们是否做到了我们所 写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会养成类似“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不 良习惯。事实上,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开展一些实 在一点的活动,把“文明修身”的精神,融入进去。如清理校园,像这样的文 明修身活动,看似乎凡但却非凡,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劳动,同时却也是一个渠 道,让我们学生认识劳动价值、共建文明的一种渠道。同时,我想,这也可以 发展成为我们学生的“内省”活动,因为经历了文明修身,我们更能体察每一 个清扫工的辛苦;更能体会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具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更具 有积极的环保意识和坚定的责任意识。如果你失

3、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 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 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 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 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 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 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 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

4、的体现么?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 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 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 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公共 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 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

5、从自身做起,从 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 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 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 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 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 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 共文明的基础。作家梁晓声曾经说过“修身养性强调心灵感受的质量,以达到心中理想的 自我形象塑造,没有一个不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是思想者。”所以,我想文明修 身,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来说的话,它实际上是一次“修身养性”的活动。现 代社会的人们的心里,多了许多“浮躁”的心理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我想, 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来发展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份平静,多一份 安宁,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合格青年。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从 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做到文明言行,文明修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