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叙事技巧.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95919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子的叙事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子的叙事技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子的叙事技巧 管仲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上十分有名,他是春秋时代齐国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传说管子 就是他编著的。管仲以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在管子中都有所记录,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 子76篇中多数为论说文,这些文章立意独特,主旨明确,论辩严密,其中包括因果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和解析论证等方式。此外,作者在雄辩地论述安邦治国的大略时,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包括比喻、对比、象征、对偶、排比等表现手法,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文学意蕴。一、 叙

2、事方法论说文(一)因果论证类似修辞:顶真 管子中多用因果论证。管子中的因果论证类似于修辞中的顶真。有的是节与节之间的顶真,有的是句与句之间的顶真,它们珠串相连,步步推进,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 如权修中:“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这有力地说明了“地之守”与“粟”的关系,而详细阐述了“粟”对人、对兵、对城的重要性。还有“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得家, 则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 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乡轻家, 则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 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

3、 然后治之。”本例中是对治国必先富民的论证。把 “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先把个论点置于首要位置,然后提出疑问,再求其所以然,是一种设问的形式。后面的阐述机是典型的因果连缀式论述。“安乡得家, 则敬上畏罪”,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乡轻家, 则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 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对整个论证做整体性总结。属于总分总式的因果论证。还有治国篇的“农事胜则入粟多, 入粟多则国富, 国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 而民不恶也。”这有力地说明了“农事胜”与“民不恶”的因果

4、关系,它层层推进,由“农事胜”到“入粟多”到“国富”、“安乡重家”,从而自然而然推出即使“变俗易习”,“民不恶”。再如正世中,“ 治莫贵于齐。制民急则民迫, 民迫则窘, 窘则民失其所葆; 缓则纵, 纵则淫, 淫则行私, 行私则离公, 离公则难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 齐不得也。齐不得, 则治难行。”是说治理国家要推崇“齐”,也即是不偏不倚、不过分。此处由“齐”引出对立的两条线“迫”和“缓”的后果是“迫则窘”,“缓则淫”,都不能治理好国家。因此自然可以得出治国贵在“齐”。(二)对比论证一分为二、正反说明更有力管子中多用对比论证。因为直接论证往往不能将事情说清楚,运用对比论证,一分为二地从正反两面论

5、证,可以使说理更清晰、深入,使得论证更有力。如形势中,“得天之道, 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 虽立不安”。这里将“得天之道”与“失天之道”放在一起,说明了两种情况的后果,十分直观。又如法法中, “惠者, 多赦者也, 先易而后难, 久而不胜其祸; 法者, 先难而后易, 久而不胜其福。故惠者, 民之仇雠者; 法者, 民之父母也”。这里将“惠者”和“法者”相对比,前者“先易后难,不胜其祸”,后者“先难后易,不胜其福”。论证鞭辟入里,将两种结果摆在一起,说理十分透彻,令人信服。“臣度之先王者, 舜之有天下也, 禹为司空, 契为司徒, 皋陶为李, 后稷为田, 此四士者, 天下之贤人也, 犹尚精一德以事其君

6、。今诬能之人, 服事任官, 皆兼四贤之能。自此观之, 功名之不立, 亦易知也。故列尊禄重无以不受也, 势利官大无以不从也, 以此事君, 此所谓诬能篡利之臣者也。”是法法里面的段落,这里将“先王者”与“今诬能之人”相比较,说明“今诬能之人”为“篡利之臣者”。 “地之生财有时, 民之用力有倦, 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 养无穷之君, 而度量不生于其间, 则上下相疾也。”是权修 里面的内容,这里以“有时”、“有倦”与“欲无穷”对比,清楚地论证了以生财有时的土地和会疲倦的人民来满足国君无穷无尽的欲望的不科学性。(三)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跃然纸上管子中多用比喻论证。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管子中的道理通俗

7、易懂。 “水波而上, 尽其摇而下,其势固然也” 是管子君臣下中的语句,将水的动态特征与民政相联系,阐述了施政者要重视顺应民心,才能更好地使其施政纲领发挥效用。又如“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的思想僵化就要是当期对其进行疏导,如果老百姓的思想过度开放,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适当地拥堵,这个道理与治理水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君臣篇下)又如“鱼龟之不食饵者, 不出其渊;树木之胜霜雪者, 不听于天; 士能自治者, 不从圣人”(侈靡),将不同的人才比作“不食饵的鱼龟”、“胜霜雪的树木”和“能自治之士”,再如霸言 中的“夫轻重强弱之形, 诸侯合则强, 孤则弱。骥之材

8、, 而百马代之, 骥必罢矣”。用“骥”与“白马”的比较来说明“诸侯合则强, 孤则弱”。再如法法 中, “规矩者, 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 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 不能废规矩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 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将“规矩”与“巧目利手”作比较,意思是即使人有好的视力以及精巧的手,但也不能代替精确的“规”和“矩”来丈量方圆。以此来说明,圣人虽然能帮助制定法律,但不能“废法治国”。这里也表现了管子中对法的推崇。(四)事例论证贴近生活,鞭辟入里管子中多用用具体事例论证。运用自然中的事物或是生活中的事件来作比论证,贴近生活,鞭辟入里。如管子.禁藏中:“其商人通贾, 倍道兼行,

9、 夜以继日, 千里而远者, 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 海深万仞, 就彼逆流, 乘危百里, 宿夜不出者, 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 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 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这里以“商人”、“渔人”作比,描述了“商人通贾”、“渔人入海”,虽然条件千难万险“倍道兼行, 夜以继日, 千里而远者”、“倍道兼行, 夜以继日, 千里而远者”,但是因为“求利”这一共同因素,仍然“无所不上”、“无所不入”。再如形势一文中其中一段:“山高而不崩, 则祈羊至矣; 渊深而不涸, 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 地不易其则, 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古今一也。蛟龙得水, 而神可立也; 虎豹托幽, 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 而怨怒不

10、及也。贵有以行令, 贱有以忘卑, 寿夭贫富, 无徒归也。衔命者君之尊也, 受辞者名之运也。”这里是说,人们祭山,是因为其高而不崩, 祭水, 是因为水深而不涸。天地万物、春夏秋冬的规律不变,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水是蛟龙得以大显身手的所在,深山幽谷是猎虎猛豹彰显威力的阵地。由于风雨没有明确的方向,具有一种公平无偏袒的特质所以人们对它没有什么不满。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包括为什么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什么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可以高寿而有的人短命,这些都是有原因的。君主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本身就具有一种威力,这是臣子之所以听命行事的原因。自然界存在着一系列的因果规律,进而可以推论出世间万物都是有

11、规律可循的,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同时说明君主要公正、不偏私,要保持尊贵的名位,君臣之间的关系要明确,这样才能很好的管理国家。(五)解析论证“八观”、“四维”管子中多用解析论证。“解析论证”出自荀子.非相中的“分别以明之”,即通过把一个概念细分为几个部分或主题,分以论述,从而达到深入说理的目的。如“外言”中的八观。一观田野。“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对一个国家的天地进行观察,掌握该国田地的耕种情况,就会洞知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个国家到底富足还是贫穷都可见一斑。二观贫富之国。“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的林地以及

12、湖泊,观察该国的经济作物生长情况,对该国的六畜生产进行评估,就会对该国的国力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国家到底实力如何通过比较就可以有所掌握。三观侈俭之国。“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要想鉴别一个国家是奢侈还是简朴,可以通过观察该国的城市着手,通过观察其都城内的建筑、人们的衣着、所用的车马就可以有所掌握;侈俭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四观虚实之国。“课凶饥,计师役,观台榭,量国费,而实虚之国可知也。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通过对一个国家灾害之年发生的饥馑情况进行掌握,掌握该国的军队人数,掌握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对国家的建筑工程进行掌握;虚实之国,就可以区别

13、出来了。 五观治乱之国。“入州里,观习俗,听民之所以化其上,而治乱之国可知也。”通过深入一个国家的地方,对相关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解,就可以掌握这个国家的治国情况,这个国家治乱情况也就可见一斑。六观国之强弱。“入朝廷,观左右本求朝之臣,论上下之所贵贱者,而强弱之国可知也。”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朝廷君主上下研究的内容,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治国倾向;强弱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七观兴灭之国。“置法出令,临众用民,计其威严宽惠行于其民与不行于其民;可知也。”对一个国家君主的政策法令进行了解,就能够掌握该国的治民情况,通过观察本国的刑罚制度落实情况;兴灭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八观存亡之国。“计敌与,量上意,察国

14、本,观民产之所有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对一个国家的君主思想进行掌握,多一个国家的农业情况,财富情况进行掌握;存亡之国,就可以区别出来了。所以,从这八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进行理解就会十分全面彻底。二、修辞(一)比喻管子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不仅能清晰地说理,同时也加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如侈靡中,作者为了说明“政平无威则不行”的道理,援引自然界的两种现象,“水平不流,无源则速竭;云平不甚,无委云,雨则速已”,在这里比喻类推的运用进一步使作者的论点得到了论证,同时也使得抽象的事理通俗易懂。又如禁藏中,作者借“冬口之滥,非爱冰也;夏口之不场,非爱火也,为不适十身也”通过这样两个人人都

15、有的生活经验,来比喻类推“明土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十本事妨十教也”,语言形象自然,使得抽象的道理更加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赵守正,管子通解,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又如侈靡中对教化作用的形象譬喻。 若夫教者,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 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作者把教化比作高远的秋云,引动人的悲心;比作宁静的夏云,浸及人的身体;比作静寂的皓月,动人怨思;比作流淌的川水,令人思念神往秋云、流水,鲜明形象地突出了儒家教化的特征,细腻温柔,尽得其妙。 再如,在侈糜篇中,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说明士之难求: 一种士为了远祸全身, 不贪求于爵禄,这好像“ 鱼鳖之不食饵者, 不出其渊” ;还有一种人就像“树木之胜霜雪者, 不听于天。”,德才两全,鹤立鸡群,具有一种威风凛然的气质,不会轻易臣服于谁。增强了章的形象性与说服力, (二)对比 管仲曰;“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鲍叔许诺。 ”这里出现了两处对比。第一次对比,僖公托子,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小白认为将来即位的必不是小白,因此为了保全自己,他想请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