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94998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一一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 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一一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 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1. 传播介质改

2、变:2. 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 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 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 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个人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网络平台输出本节要点:九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

3、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 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 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 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

4、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 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 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 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 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 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 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 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 年 8 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 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 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

5、广播结合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 服务1997 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 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WWW.CNTV.CN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 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

6、理全面数字化)D.IPTV (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 二者概念混用 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 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 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 年 8 月 18 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 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就是一个传媒集 团拥有多个媒介平台,实现内容的多平台出口,让传播能力最大化,

7、这是媒体融合模式的典型特征2005 年的“报业寒冬论”之后,面对报纸可能到来的衰退前景,中国的报业进行了大量的积极尝试链 接:2005 年报业寒冬2005 年后,中国报业进行了探索: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集团”“全媒体平台”“全媒体记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4I战略”以及相继推出的PDF电子版、电子纸、有声报纸、3D报纸、 报纸二维码、云报纸等融合之后的媒介试图融合多种媒介的优势,但却弱化了自身本来的资源和优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传统纸质媒体的转型案例:媒体“中央平台”(全媒体中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上线!如何烹制新闻大 餐?)真正让这个厨房运作起来,除了技术和空间平台,还仰仗一

8、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在这个“创新工场”里, 不再只有编辑/记者,而是通过“指挥员”、“采集员”、“加工员”、“技术员”、“推销员”、“信息员”的 分工协作,实现运转 指挥员:boss,就是媒体现在常说的值班老总,他要全面统筹人民日报社旗下所有媒体的相关报道, 而不仅仅是一张报纸 采集员:前方记者,除了写成品稿件,还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给后台 加工员:服务前方记者,但与传统编辑不一样一一他的职能不是改标题,而是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 同时参与制作视频、H5、游戏等内容产品区别媒介融合:介质、载体和渠道的同一和功能多元 媒体融合:单一媒体资源(信息采集和输出团队渠道平台)重新整合信息基础上,生产内容

9、的全面化及 多平台输出模式融媒中的变化1. 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媒体盈利模式变化传统媒体“二次销售”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对于报纸来说,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当天的广告能支持 多少栏的新闻。至于广播电视,要销售多少本地广告才能支持一台自办的节目,哪些类型的节目能够吸 引广告,哪些则不能。”课后了解:互联网盈利模式2. 从业者全媒体技能发展趋势A 突破传统媒体界限(文字、音频、视频)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但是有些关于媒介特性及内容的决定则主要是技术性的: 它能成为电视吗?就是说,其视觉形象突出吗?这一画面上镜后的效果好吗?音响效果好吗?至于 报纸,截稿之前来得及排版吗?时间和设

10、备来得及给这条新闻追加新内容吗?”B 新媒体趣味个性化的借鉴,传统媒体严谨精确的保持本节要点:媒介融合及媒体融合的概念2了解当下媒体“中央厨房”运作模式2媒介融合对专业人员的新要求第三节新媒体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 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人际传播的作用(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1. 获得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2. 建立协作关系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移动互联网中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1. 电子邮件2.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

11、age, IM)3.IP电话(VOIP,网络电视和电信运营商利用IP技术进行的语音通信)4.社交网络(SNS)即时通信(IM)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信息的技术 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的文字讯息、档案传递、及语音与视频交流1. 即时通信发展历程 最早即时通信软件ICQ (I Seek You ),由四名以色列青年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研制。 1998年注册人数达到1200万,被AOL以近3亿元收购 1999年腾讯QQ正式发布 其他即时通讯公具有微软公司MSN,中国移动飞信,新浪UC,网易泡泡,淘宝阿里旺旺等 思考:以IM为基准的人际交

12、往与实际的社会交往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会优先选择即时通信工 具与人沟通,为什么?社交环境;人际交往的仪式感;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功能多样/简单;兴趣爱好,等等较为完整的传播体系由以下元素构成: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传播情境A 语言行为:口头、文字B 非语言行为:体貌、特征、空间距离、语气C 传播情境:地点、时间、身份、环境、有无他人在场2. 即时通信传播特点A 可重组传播元素,通过“强调”和“隐藏”,实现对“理想化自我”的表达美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象征互动论芝加哥学派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认为,心灵、自我与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通过象征符号的互动过程发展出来的,个

13、人根据与 他人的互动而发展出自我。因此,研究个体的时候,应该重视社会互动,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 象征符号、行为和情景,离开互动谈个体和自我,是毫无意义的 主我(I,自身判断):独立、非对象、具有创造冲动,构成“自我”中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 的部分 客我(ME,根据环境的调整):社会的代表,是个人所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对其他人的态度B 营造交流氛围(表情符号)C 具备自我缓冲空间(撤回)D 打破时空限制 人的身体-不可分性-对个人运动能力和知觉能力严格限制 人类行动有限性,时间成为稀缺资源 同步完成一项以上任务能力有限(隐蔽性、隔离性、时差性、虚假性等)讨论:日常生活中,你常用的IM工

14、具有几个?请说出选取原因以及使用频率和使用偏好。使用中遇到 哪些问题?(隐私安全问题、使用便捷程度、受干扰程度)3. 即时通信存在问题(1)目前互不相容 多个IM占用空间,消耗资源,用户定位不精准 多种协议标准(2)IM 还没有为安全性使用目的而设计(数据、信息、文件泄密问题,个人隐私,账号被盗等 等) 合法数据被非法使用 遭到攻击 安全机制,账号、密码管理发展方向嵌入式IM:不需要下载安装,当用户登录网页后,该IM直接嵌套在网页中,可以直接使用 嵌入寄生式生存:嵌入到浏览器,伴随运行本节要点:即时通信可并行多个点对点传播,互不干扰2即时通信可实现同步分享信息,并以延时反馈作为补充3即时通信交

15、流可控,有效沟通程度较高4即时通信交流手段多元(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符号)5即时通信以个人为节点扩大传播课后回顾与学习: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专业新闻机构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开放格局1. 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局面被改变2. 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发出的信息有可能形成大众传播效应 当下新媒体传播 受众即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界限模糊二、新媒体时代专业机构存在的必要性Q: “全民记者”是否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丧失?为什么? 深度报道、全面、权威、专业(什么事、怎么说、该怎么说;)准入度;周期性、持续性;把关、筛选 引导舆论;信任度(补充概念:角色缺失、断点续传)争论点:A 新媒体平台“接地气” VS 同一的专业标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