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94932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发区实验学校王晓峰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素养,就是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

2、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会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棒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

3、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1是10。(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个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一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对认识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

4、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完成教学的:(1)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一个超市,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在超市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引出人民币。(2)深入了解人民币:用人民币买过东西,那说说认识哪些人民币,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拿出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我 准备一套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认识的人民币并分类,要求说明分类的理由,这样引出人民币单位“元”“角”“分”。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人民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利用超市里的商品和学生手上的人民币,问:用什么面值的钱,多少张来买什么物品?这样来引出元与角,角

5、与分之间的进率。在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和适当的练习来加强元角分之间的认识。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

6、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经常用:你讲得很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写的真漂亮,老师收藏了、你的声音真好听再说一遍、你的作业真漂亮、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会听讲等鼓励式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动力,并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强花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二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7、。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获得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信息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每一个信息窗呈现的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从第一节数学课,我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信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孩子们学习得兴趣盎然。有效地引起学

8、习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模拟各种竞赛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孩子们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利用多种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9、:“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新课标提倡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出示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让学生说说了解的信息,然后说明邮政编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中关于数的兴趣,接着通过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食品卫生许可

10、证号等的比较识别,真正了解到数字不仅仅是计算,数字所起的作用真不少。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再如教学减法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设问: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果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5个圆片,又移动2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生:因为5个果子被摘走了2个,就少掉了2个,还剩下3个。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动手操作,既增

11、加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感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表象。这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小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我注意观察、及时鼓励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敏锐感知、丰富想象、思维活跃、理解加深。如对一些不便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总想尽快背下来,笑声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或

12、者编一些有趣的故事,组织一些游戏、竞赛、夺旗赛,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学生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合理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特别是我们学校多媒体进课堂的实施。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效果,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效果,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趣,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会倾听,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

13、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

14、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能用

15、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初步培养,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几个数字编数学小故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

16、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意识。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认识一厘米后,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一厘米的物体、给学生一根小棒,学生能猜出大约长几厘米,并能进行验证。认识1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数一数手指,灯、桌腿等,还可以做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估一估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在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模拟购物、实际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