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94114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时间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内需 张扬个性-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张家界永定区大桥中心学校且住岗完小 赵顺礼一、挖掘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教材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古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计时?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太阳、月亮、树、公鸡打鸣、烧香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古人常用的几种计时工具并加以介绍。然后教师追问:你们觉得古时候的人们怎么样?学生说:他们真聪明了; 太了不起了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接着老

2、师进一步追问:“小朋友们,用这样的工具记录的时间是模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发明了现在的钟表,可以准确计量时间,哪么你们会认时间吗?”这样的设计,不仅完整展示了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显示了浓浓的数学文化,而且做好了新知的孕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技能,还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魅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价值。数学只有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实际,才能凸显其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李采奕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

3、间”,这样的设计学生感到新奇,感同身受,因此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接着教师设计了“为自己设计作息时间”练习,这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又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为自己解决问题,更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两个版块的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交流、猜测、操作中进行探究、体验学习,从而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抓知识生长点,把握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建构“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钟”,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先认识钟面,数大格、数小格等,而是大胆的把认识钟面与认识时间有机地整合,一开始就出示9时5分的时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认这一时

4、间,有的学生认为是9时1分,有的认为是9时5分,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如何认出多多少关键是看分针走了多少分,接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从9时到9时5分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探究出钟面的一些本质规律:如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经验,又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注重动手操作,解决学习难点。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5、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堂课中认识几时几分,对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钟面边拨边认,认识了9时6分、9时10分、9时15分、9时25分、9时29分、9时50分、10时这一组时间,并要求学生被把这些时间写下来,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总结出:认识时间的方法:认识时间要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可以数大格,就5分5分地数,也可以数小格,就1分1分地数。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认时间-拨时间-说时间写时间”全过程,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明了,表达也越来越准确。学生对1时=60分这个知识点感到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从9时到10时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从钟面的变化一眼就能看出是1时或是60分。教师再用课件演示加以验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揭示1时=60分,抽象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