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1936417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一)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

2、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

3、形象反映。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

4、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

5、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但是,四根木条支撑一块木板的物品也很多,如凳子

6、、床等,这诸多的形象汇集予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在对桌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之后,我们知道,桌子一般比凳子高,没有床那么大,而且凳子是用来坐的,床是用来睡的,桌子是用来放东西、读书、写字和吃饭的等。在着诸多的定义限制之下,我们分清了桌子和凳子和床的区别。但反过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在桌子、凳子和床之间混乱了好久,不断地分辨,在分辨和混乱之间不断地练习,才慢慢地积累出关于桌子的较为确切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剥离出来桌子区别于其他二者的特有形象,将三者彻底分清的。这个对桌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判断区别的过程。此外,在认识了事物的外

7、表之后,我们开始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进行实践的要求。例如我们想要做桌子,就必须了解桌子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怎样才能把它做出来。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选择先对桌子内部进行推理,根据桌子的结实和桌腿与桌面的不可分割我们推理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在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我们就对桌子的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我们的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至少我们在做桌子的时候不会就把一块木板放在四条腿上那么看似简单事实上却怎么也做不出来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这个阶段是“抽象的思维”的阶段,即认识过程开始从客体到主体的运动转变为主体内

8、部的运动的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据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认识已经从一大堆错综复杂的表象中过滤出来,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它的外部形象阶段,而是进入对内部结构以及运行情况的探究。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它对事物的反映是深刻的。深刻的理性认识在经过人们的二次整理、加工之后,变得有条理性和富有指导意义。这时,理性认识就成为了理论。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正如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在理性认识中,我们形成概念的过程以对感性认识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的承接为前提

9、。正如工厂没有原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我们就无法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对事物形成固定的认识。因此,感性材料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也就是说,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思维运动的对象植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因为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材料几乎都直接来源于客观世界,即感性认识是意识反映物质的过程。因此,感性认识的成果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初接收的材料也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作用的对象仍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就是认识的

10、唯物论。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感性认识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不够深刻,不能立即用于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是正确的、深刻的认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而这一点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做到。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辩证法包括联系观、矛盾观和发展观,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方法来构建我们的认识论。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同时,要分清楚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主动促成由感性

11、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此外,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看作是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它总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而二者的进步也往往伴有一致性,感性认识推动理性认识的发展,而本阶段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推动下阶段感性认识向前进步。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推理,而理性认识运动中也不断产生新的感性材料,从而不断地推动我们的认识向前发展。(2)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通过实践积

12、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

13、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性

14、材料运用我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整理,这一过程包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理论。(二)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必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出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

15、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样,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二者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活动的发展。实现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对相应领域的实践活动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如,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并指导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相对论的提出则使得穿越时空也成为了可能。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

16、的中介环节。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以其体力和脑力的主观能动性既从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开展认识的运动,从而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又将所获得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因此,理论要回到实践中,还需要人的努力。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由人民群众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将会使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实践结果的最优,创造人类伟大的历史。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所以,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是:第一阶段的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认识(运用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得出理性认识)第二阶段的实践(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