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93589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题库.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容许的交通组成是( A )。A 专供汽车行驶 B 专供小客车行驶 C 混合交通行驶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 A )。A 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 C最大交通量3、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A)。A 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 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4、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流量为( C )。A 1000-4000辆 B 3000-7500辆 C 500015000辆5、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依据是( B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6、公路的设计车速是指在该设计

2、路段内( B )行车速度。 A 最小 B 最大 C 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的最大7、横向力系数的定义(A)。A 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B 横向力和竖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和垂向力的比值8、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A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9、无中央分隔带的公路缓和段上的超高,绕内边轴旋转时,是指( B )的路面内侧边缘线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不动。A 路基未加宽时 B 路面未加宽时 C 路面加宽后10、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 )进行。A 外侧 B 内侧 C 中侧11、双车道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C )。A 超车视距 B 停车视距 C 会车视距12

3、、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 A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13、新建双车道公路的超高方式一般采用( A )。A 内边轴旋转 B 中轴旋转 C 外边轴旋转 14、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A )。A 内边轴旋转 B外边轴旋转 C 中轴旋转15、一般公路在旧公路改建时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C )。A 内边轴旋转 B 外边轴旋转 C 中轴旋转16、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 B )。A 3% B 2% C 5 % D非定值17、反映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横向安全、稳定程度的指标是( D )。A 离心力 B 横向力 C 垂向力

4、 D横向力系数18、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A )。A 1:1:1 B 1:2:1 C 1:2:3 D 3:2:119、汽车转弯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D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 双柳线 D回旋曲线20、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容许合成坡度的目的是( A )。A 控制急弯和陡坡的组合 B控制最大超高横坡度 C 保证冰雪路面行车安全 D比纵坡指标更科学合理21、不使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感到困难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设计车速的( C )行程。A 3s B 5s C 6s D 9s22、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 B )的法向距离。A 路中线 B 路面内边缘线 C行车轨

5、迹线 D 路基内边缘线23、各级公路超高横坡度的最小值是( D )。A 1.5% B 2% C 3% D 路拱横坡度24、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C )。A 路基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25、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D )。A 路面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26、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 A )来选取其中较大值。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行车时间和离心力 C 行车时间和视距 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27、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

6、竖曲线的( C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28、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A ).A 0% B 0.3% C 2% D3%29、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的大小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B )行驶。A 加速 B 等速 C 减速 D 无法确定30、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 A )时汽车行驶的安全。A 上坡 B 下坡 C 平坡31、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D )。A 汽车动力性能 B 公路等级 C 自然因素 D 排水要求32、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 B )的行程

7、来规定的。A 3-6s B 6-9s C 9-15s D 15-20s 33、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D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34、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 B )的整数倍桩号处。A 5m B 10m C 20m D 5.0m3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竖曲线采用( A )。A 二次抛物线 B 三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D 双曲线36、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路线( D )设计成果。A 平面 B 纵断面 C 横断面 D 平、纵、横37、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应小于( C )。A 0.3% B 0.

8、4% C 0.5% D 0.6%38、( B )的横断面称为典型横断面。A 特殊设计 B 经常采用 C 不常采用39、一般路基是指( B )。A 填土高度在12m以下的路堤 B 填土高度在20m以内的路堤C 边坡采用1:1.5的路堤。40、一般路堑是指( C )。A 一般地质条件下挖方深度不小于20m的路基B 一般情况下,挖方深度在10m左右的路基。 C 挖方深度小于20的路基41、路基土石方的体积数量( C )。A 应扣除桥涵,挡土墙的体积 B不扣除桥涵体积 C 应扣除大、中桥及隧道所占路线长度的体积42、人工运输土石时,免费运距为第一个( B )。A 20m B 10m C 50m 43、

9、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D )。A 免费运距 B 平均运距 C 超运运距 D 经济运距44、下面关于横断面上“经济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 当地面横坡度不大时,挖方和填方基本平衡的标高控制点B当地面横坡度较陡时,路基多挖少填的标高控制点C当地面横坡度很陡时,路基全挖或深挖的标高控制点。D纵坡面上沿线各种标高控制点的统称。45、护坡道的作用是( A )。A 减缓路堤边坡保证路基稳定 B 路基排水的重要设施 C 属于路基防护工程范畴 D 设置弃土堆的理想位置46、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A 1:100 B 1:200 C 1:500 D1:100047

10、、为在地形上某两控制点间确定路线的导向线,此地形图的等高距为2m,比例尺为1:2000,拟定此段路线平均纵坡为4%,分规所张的开度应为( C )。A 5 cm B 2 cm C 2.5 cm D 4 cm 48、纸上定线中横断面的控制,主要为了控制( B )。A 路基设计标高 B 经济点最佳位置 C 路线的纵坡度49、两个相邻的反向曲线间应保留一定的直线段长度,其半径应根据( B )来确定。A 曲线长 B 切线长 C 外距50、导线交点内侧有障碍物,曲线半径一般应根据( C )来确定。A 曲线长 B 切线长 C 外距51、按照平均纵坡在等高线上所截取的长度的各个连线为( B )。A 自由型路线

11、 B 均坡线 C 导向线52、根据地形地物,以及工程艰巨性和地质不良情况,选择相应的控制点,调整控制点前、后纵坡,在等高线上截取的各点连线为( C )。A 自由型路线 B 均坡 C 导向线53、复曲线半径的选择应先选( B )。A 第一曲线半径 B 受地形控制较严重的那个半径 C 第二个曲线半径例:在十字交叉口中,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 B 。A、右转弯车辆 B、左转弯车辆 C、直行车辆 D、环行车辆54、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D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A 250m B 一般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D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55、在积雪、严寒地区,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应不大于 C 。A 6% B 7% C

12、 8% D 5.5%56、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时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可考虑采用 B 。A 回头展线 B 螺旋展线 C 自然展线 D 高次抛物线57、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 C 的要求。A 行车视距 B 超车视距 C 停车视距 D 会车视距58、竖曲线线形采用的是B。A 回旋线 B 抛物线 C 圆曲线 D 螺旋线59、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主要是A。A 克服离心力 B 路面排水 C 美观 D 便于施工60、新建公路及以路肩边缘为设计高程的改建公路,设置超高的旋转方式应为 B 。A 绕路肩内边缘旋转 B 绕路面内边缘旋转C 绕路基内边缘旋转 D 绕路面中线旋转61、公路中间带的作用主要是B。A 美观 B 分隔行车道 C 行车方便 D 提高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