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93572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戏激趣解计算之乏 问题引思探数学之本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说明教师:骆 丹学校: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时间:2017年5月游戏激趣解计算之乏 问题引思探数学之本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说明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骆丹设计思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情?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其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数学思考正是本课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将游戏进行到底。首先是将例题完美地融入“听数抱团”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经历余数产生的全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其次是在游戏情境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发数学思考,在玩中

2、思,在玩中辩,在玩中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最后把练习创编为“游戏乐翻天”,在游戏中进行巩固提升。学情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七八岁的孩子天性爱玩,喜欢活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二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对数与计算、空间图形、解决问题等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归类和推理等数学活动经验。综合以上因素,结合上课内容,我们选择用游戏来贯穿全课,并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在操作中理解知识。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

3、)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有5个例题,例1例2认识除法竖式,例3认识余数,例4例5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本课教学内容是例3。有余数的除法在除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表内除法,学生已经会用九九乘法表解决“刚好分完,没有剩余”的除法问题,但更多的时候,还会出现“不能刚好分完,还有剩余”的除法问题,该怎么办呢?有余数的除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善了学生关于除法的知识结构。同时,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后续我们要学习的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在多位数除法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法则,就是“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而这条法则,正是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重难点。经过解读教材,我们把本课的教学

4、目标确定为:1.借助“听数抱团”游戏,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2.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其中,教学重点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流程(一)游戏激趣,感知意义教师结合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听数抱团”的游戏引入新课,并以此为教学活动展开探索,通过游戏一“18个小朋友,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巧妙地复习了除法的意义;紧接着的游戏二“

5、18个小朋友,每7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让在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经历余数产生的全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最后的游戏三“19个小朋友,每7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及时巩固了学生对有余除法的认识,并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顺势揭示课题。(二)问题引思,发现规律在学生认识余数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87=24和197=25这两个算式,引发猜想“随着参与游戏的小朋友越多,余数是不是会越来越大?”学生带疑问用圈圆片的方式探究除数是7时余数的情况。在学生初次探究发现余数并没有越来越大时,教师再次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像这样继续分下去,余数可能会是哪些数呢?”随后和学生一起小心求证发现:当除数是7时,余

6、数只能是16。接着追问:“是不是所有的除法如果出现余数,余数都会是1、2、3、4、5或6呢?”引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除数是5和4时余数的情况,逐渐完善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探索,顺理成章得出结论: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三)趣味练习,拓展升华教师精心分层设计本课练习,巧妙地将本课的练习创编为三个小游戏“小老鼠抢抢抢”“小青蛙跳跳跳”和“小海豚顶顶顶”,让学生的在玩中练,玩中思,玩中辩,玩中悟,不仅让学生运用余数的“秘密”解决了问题,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练习的快乐,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四)

7、总结全课,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戴上数学的“小眼镜”去找一找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问题,继续研究,不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特色一、融入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计算课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只愿意“算”,不愿意“说”,更不愿意“思”。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如何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呢?本课设计之初,我们考虑得最多的就是,这节课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最后我们采用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来贯穿全课,把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孩子们熟悉的“听数抱团”游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每3个抱在一起,也就是每3个分成一组,剩下的小朋友就

8、要表演节目。而剩下小朋友的人数,对应在除法算式中就是余数。这样就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认识了“余数”。然后通过变化游戏的总人数,变化每组的人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最后精心分层设计本课练习,巧妙地将本课的练习创编为“游戏乐翻天”,学生在玩中练,玩中思,玩中辩,玩中悟,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斗志昂扬,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果十分显著。二、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本设计精心设置了游戏情境,情境中隐藏着关

9、键的数学问题:当参与游戏的人数是18时,余数是4;当人数是19时,余数是5,余数变大了。“那是不是随着参加游戏的人数越来越多,余数也会越来越大呢?” 在学生初次探究发现余数并没有越来越大时,教师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像这样继续分下去,余数可能会是哪些数呢?”学生继续探究后发现,余数并不会越来越大,当除数是7时,余数只能是1、2、3、4、5或6,接着追问:“是不是所有的除法如果出现余数,余数都会是1、2、3、4、5或6呢?”引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除数是5和4时余数的情况。“现在除数是5,余数是1、2、3、4,那请同学再猜一猜,如果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会是哪些数?”“我们来观察刚才这几个有余数的除

10、法,你能发现余数的秘密吗?它和除数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思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润物细无声,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三、强调操作,探寻数学本质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策略之一。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实物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本课进行了三次摆圆片,两次圈圆片的操作。第一次摆圆片,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第二次摆圆片,就出现了剩余,孩子们通过两次不同的摆法,体验余数的产生;第三次摆的圆片,总数增加了一个,让孩子感受到余数的增加。认识了余数之后,让孩子猜测余数可能是哪些数,然后简化操作过程,提高操作难度,让孩子们在纸上圈圆片,这样提高了效率,让孩子们快速发现了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后变化除数,让孩子们再猜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并通过圈圆片验证猜想。本课的五次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完美融合,孩子们动手更动脑,充分体验了余数产生的过程,引发了对余数进行探索的兴趣,逐渐完善了对余数和除数关系的探索,理解了“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数学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