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93148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七中常春杰《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 想 不 到 的 收 获 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第七中学 常春杰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句话对于我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我在组织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格外注意这一点,从而有了意外的收获。紫藤萝瀑布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散文名篇。所以,备课时,我计划安排课前预习,然后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第二课时,学生交流感受,提出并研讨问题。然后,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仔

2、细观看“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点:1花多2由“株”、“穗”、“朵”组成3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4每一朵花的颜色是“上浅下深”。 学生的正确回答显然得益于预读课文的“先入”作用,为学生观察紫藤萝图片提供了帮助,是真实的收获,同时很自然地获得了关于课文的第一条线索景物描写的顺序。接着,我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我们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学生听完后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像个在田野里捡拾粮食的长者,忠实地收起他们抛落的谷穗,整理如下:1、课文写了紫藤萝的花瓣和花蒂,图片上看不清楚;

3、2、课文写的是一大棵紫藤萝树,图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树,也可能是一根树枝;3、课文写了花的香味,图片上闻不到;4、课文中的紫藤萝是立体的,动的,图片上的则是静止的,平面的;5、课文还写了从前的紫藤萝,并与眼前的进行了对比,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学生的观察很仔细。我据此指出,很多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本文的作者正是这方面的榜样。在介绍了作者的有关情况之后,我问学生: 刚才有同学说课文中的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脱口就说出了文中的

4、重要词语“焦虑悲痛”和“宁静喜悦”。我提示他们:人的感情变化有时流露在表情神态上,有时则表现在言谈或动作上。学生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脚步”、“加快了脚步”也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这样,就有了关于课文的第二条线索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最后,学生默读课文,整理读书笔记;酝酿阅读感受,发现并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用于下节课交流。第二课时。一上课,我就明确将课堂活动分为“交流感受”和“提出问题”两个阶段,并约定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当有同学在重复别人的看法,而且越往后重复越多时,我就在一位同学讲完之后,马上采取“表决”策略,用“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省去相同观点的重复,尽量让不同的感受有机

5、会得到交流。因为听重复的内容是一种消极体验,容易让人失去兴趣。然后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通过学生互动来解决,只在互动无效时我才参与进去。例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才正确?”我说:“哪位同学来接受这一挑战?试一试?”学生没有反映。我接着说:“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从知道的地方开始,可以从一个词开始,来,老师和你们一起猜一猜。”生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生2:兄弟。师:何以见得?生2:“手足”比喻兄弟。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生3:死了?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

6、思。“死了”还有什么可“焦虑”的?生4:明白了。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师:重到什么程度?生5:治不好。师:你怎么知道?生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但是还活着,什么时候会死去象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作者的弟弟得了癌症,死于1982年10月,这篇文章写于当年5月。弟弟病危,人们常常会悲痛欲绝,而作者在文中只用了六个字一带而过,毫不矫情;作者的性格如何?(齐答:坚强)这就是她的为文风格。对于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而难以一下子理解的问题,我就采取“布白”的策略。如,有学生问道:“文中说爱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话怎么理解呀?师:

7、莫名其妙是吧?作者说的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生:十多年前。师:十多年前是什么时候? 72 年前后的十年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你们知道文化大革命吗?生:不知道。师:大家想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吗,我只能说,那是一个黑白颠倒,极度荒唐的年代。剩下的就要大家自己去发现啦。这是咱们的一次家庭作业,题目是我所知道的文化大革命。回家请教长辈,或者看书,或者上网查找,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作业张贴在墙上交流。学生自由提问,课堂气氛很活跃。多个话题的快节奏转换,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在我打算结束“提出问题”,进入下一个程序,介绍“借景抒情”的时候,我脱口问了一句:“还有问题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偏巧

8、,一只手已经应声举起了。生1:老师,宗璞是什么意思?师:你问的是宗璞这个名字的涵义吧?生:是的。师: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问作者本人。学生大笑。我确实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查字典。先查“宗”,“璞”显然是表示名称的,那么“宗”就应该是表示动作的。生 2:“宗”表示动作,它的意思是“效法”。师: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师从、崇尚等意思。“璞”呢?生 3:“璞”是包着玉的石头,又指没有雕琢的玉。师:玉石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品位很高的石头;当然它又不是完美的玉。可以理解为天然的,本真的,不矫揉造作的那样一种高雅、高尚、高贵的品位。连起来讲,“宗璞”的涵义就是崇

9、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高雅境界。天哪,这倒是非常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取向的。现在我倒有些好奇,(转向生1)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生1:她的原名是冯钟璞,估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笔名应该是自己起的,她本来可以用“钟璞”作笔名,也可以用一个跟原名不相干的笔名。我想,她选择“宗璞”,应该有她的想法。师:你想得很独到,作者确实也可以用“钟璞”做笔名,那她为什么不用呢? “钟”和“宗”的差别在哪里? (沉思片刻)生:感情是一样的,都是喜爱之情。师:有没有差别呢?生:有差别,程度上,“钟”的色彩要强烈一些。生:表现方式上有差别。“宗”的感情含蓄些,看不出来,很深沉的那种。“钟”的感情浓烈一些,是露在外

10、面的,可以看出来。师:很精彩!由作者的笔名,我们有了意外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在大家的启发下,我真正感觉到了“宗璞”意谓的丰厚,它不仅揭示了作者高品位的审美趣味,让我们知道了她喜欢什么,而且感到了作者在精神深处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明白了她是怎样做的。同学们,现在再看看课本的封面,上面有我们的名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给我们起了名字。这些名字要么是吉祥美好的字眼,寄托了父母的祝福和期望;要么是独特或典型的标记,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仔细搜索一下吧,看看我们自己的名字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练笔,题目:寻找我的名字。下课铃响了。我用赞赏的眼光看了一眼我的学生,带着满

11、意的笑容离开了教室。其时,我完全忘了我的教学设计,也不记得自己连续布置了两个写作练习。可怜这些孩子!他们真实地阅读,他们自由地说话,他们天真地思考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孩子们聪明的表现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屡屡为之感叹。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从学生心底出发的。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只要是从他们的“昨天”走过来,就会有层次,有深度,就会留下进步的痕迹。还需要说明,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