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笔记:古文特殊的行文习惯(一)用词委婉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很多顾忌因此,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接说 出来,而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如不熟悉 这些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汉书•萧望之传》就曾记载这样一 件事:汉元帝时,当上中书令要职的宦官弘恭和石显,诬告元帝的师 傅萧望之、周堪等要求“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刘奭刚即 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的委婉语以为只是让掌传 达的人把他们喊到司法官那里去问问就批准了弘恭、石显的报告 于是造成误会,把自己所尊敬的师傅关进了监狱这一类说法,由来已久西汉初期,贾谊在他的《陈政事疏》里 就曾作过介绍他说:古时候,高级官员有贪污行为的,不说不廉洁, 而说“簠簋(音辅轨)不饰”,字面意思是“盛祭品的筐子不修饰”; 有淫乱腐化行为的,不说污秽,而要说“帷薄不修”,字面意思是 “屋里的帘帷不整治”;软弱无能、不堪任事的,不说软弱无能,而 要说“下官不职”,字面意思是“下属官吏不称职”这样一种说委 婉语的社会风气,也必然在古人文章中得到反映试举数例如下: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 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 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宫车晏驾”的字面意思是说帝王坐的车子迟出,而实际上是说 帝王(这里指秦昭王)的死;“捐馆舍”即“捐弃居住的馆舍”,在 这里是称对方(秦相范雎)的死;而“填沟壑”则是王稽谦称自己的 死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的被处 斩仆”是奴仆,这里却是谦称自己左右”表面上是指对方左 右的人,实则是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只能跟对 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即砍柴,是所谓贱者之事,贱者病,则有不能砍柴的忧 虑因此,用“采薪之忧”谦称自己有病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汉书•卫青传》“待罪”是等待处罪的意思,但实际上指任职待罪行间”是 谦称自己在军中担任指挥官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本义是寡德之君,这里是谦称本国君主敝邑”是对 自己国家的谦称辱于敝邑”,实指对方(齐孝公)对本国(鲁国) 的侵犯执事”本是供役使的人,这里却是敬称对方这段话属外 交辞令。
在外交场合古人更讲究辞令的委婉得体,但在今人看来却未 免晦涩难懂如:“不腆敝赋,以犒从者《左传•成公二年》) 表面上是说:“用我们不丰厚的兵赋,慰劳您的随从”,实际意思却 是“我们军队跟你们军队作战古人这种用词委婉的习惯,往往使得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实际思 想存在一段距离阅读时必须细心领会,逐步熟悉二)援用故实援用古事来证实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古人行文的常用手法正 如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的“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 鸿谟,经籍之通矩也”[1]援用古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不 仅由于“征于旧则易为信,举彼所知则易为从”[2],而且还能使语言 形象生动、含蓄有味因而,在先秦散文中就很常见如:故偃王行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 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这里援引两件古事,说明仁义辩智无益于国这两件古事的具体 经过,在文章前面都作了完整的叙述阅读时不须要翻查古籍,就可 以理解这是先秦散文用事的一个特点在汉人的文章中,为了使文 字精炼,引用古事则多半不作完整的叙述,只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如: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这里引用古书记载的两件事:殷贤臣比干忠谏纣王而被剖心,伍 子胥忠于吴王夫差而被赐死,尸体也被装入皮袋(鸱夷),投入江中。
用这两件事说明“忠无不报,信不见疑”是“虚语”在文章中,两 件古事只用八个字表示因而,只有熟悉这些故实,才能透彻理解文 意但仍与先秦时期一样,属于明用故实魏晋以后,文人用典达到高峰,形成“捃拾细事,争疏僻典以 一事不知为耻,以字有来历为高”[3]的风气写文章援用古事的目的, 往往由“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4],转为用来使文章委婉、典雅、 富丽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始于魏晋、盛于齐梁的骈体文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庾信《哀江南赋序》 这里四句话,每句都引用了一个典故第一句,出自《列女传》, 陶答子妻讥刺丈夫不修名节,说了一个南山豹为不使雾雨湿坏毛色, 而宁愿七日不下山找食的故事第二句,出自《左传》,申包胥哭秦 庭,乞师救楚第三句,用战国时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 君的故实第四句,反用伯夷叔齐在周灭殷后,不食周粟而饿死的故 实从字面上看,这几句是说:怕南山的雾雨湿坏了毛色,又很快踏 上秦庭;齐康公避于海滨,让位给田和,我于是又吃了周粟实际上 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本想保持名节,没想到又出使西魏;西魏亡 于北周,我又惭愧地做了北周的臣子本意不明说,完全用典故来表 达思想。
跟先秦两汉古文用典有明显不同要理解这些典故,不仅要 熟悉这些古事,还要细心领会作者的用意同一个典故可以从不同角 度来理解,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如上面所举的用“遂餐周粟”来反衬自己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保持名节的惭愧心情,就是反用故事 又如《哀江南赋序》后面有这样几句:“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去,大树飘零第一句,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曾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第二句由《庄子•人间世》篇名而来第三、四句则用东汉冯异事冯异在每次战后论功时,谦逊地 独坐树下,被称为“大树将军”但在这篇文章中,只借用其中一部 分字面上的意义第一句借“日暮”表年已将老第三、四句,借“将军”指自己,并不是说自己像冯异那样谦逊而“大树飘零”又 只是用来比喻部下的溃散有时甚至把故实缩减成两个字,用来代替自己所要说的意思如: 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曹丕《与吴质书》 “箕山”,是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隐居箕山的事这 里用来指代不慕荣利的高洁志向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结草”,出自《左传》,晋将魏颗不以父亲爱妾殉葬而让她改 嫁,妾父的鬼魂在晋秦的一次战斗中,结草以绊秦将,使魏颗获胜。
这里只用“结草”二字点出,用来表示自己报恩的诚意这些都属于 暗用故实三)引经据典 引用前人的“成辞”,论证自己的观点古已有之,有根有据,也 是古人写文章论说事理时经常运用的手法因而“引经据典”也就成 了古代议论文字的特色之一试看下面例子: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 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这两例都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再用古语作论据在先秦两汉时期, 作者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一般都注明来历,明确标出是引用 古语而且多数是照原文抄录往往但求意显,不嫌文繁也有时只 述大意,不用原文如“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 同心同德”《尚书•泰誓》)这段话在《左传•成公二年》引作“大 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这就是顾炎武《日知录》 说的“略其文而用其意”但仍然意思完整,出处明确不标明引用,而且对原文加以删节、改造,融化到自己文章中, 使古语“不啻自其口出”[5],是汉以后的文章家的惯用手法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文心雕龙•情采》这里上句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下 句见《淮南子•缪称》“男子树兰,美而不芳”不熟悉古书,就很难 知道这是用古人成辞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是删《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一句而来的载舟覆舟”则是压缩上面所 举《荀子•王制》例引用的古语而成的上一例,不知出处,字面上还 可以理解这一例,如果不知出处,字面上就很难解释有时,作者引用古语只截取一端,有意留有余地,让读者去领会 其言外之意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孑L子的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只截取后一句但是,熟悉古书的读者,一看就会联想到上一句 “君子居之”,并领会到作者正是要以此来跟上文“斯是陋室,唯君 德馨”相照应的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李华《吊古战场文》“守在四夷”是作者对全文提出的问题所作的答案语出《左 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是说古代天子使四夷为之 守土这还不是作者真正用意《左传》原文下面还有几句“天子卑, 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可见“守在四夷” 的原因是“天子尊”,与下文“天子卑”参互见义。
作者意思是:天 子能修文治,使自己的地位尊而不卑,则四夷宾服,也就没有残酷的 战祸了采用这种手法,是建立在读者熟悉古语的基础上的在作者看来 只要稍加提示,读者就能明白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必须先查得出 处,弄懂原文意思,再进一步去考察引用者的意图自先秦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古书是《诗经》因此,“子曰诗云” 几乎成了古文的代名词值得提出的是,古人引《诗经》上的话,往 往“断章取义”,并不一定符合《诗经》原意试看下面例子:《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 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礼记•中庸》这里所引的诗,见《诗•大雅•旱麓》,是说鸢在天空飞翔,鱼在深 渊跳跃这里引用来说明君子之道上至天,下至地仅仅是借用字面《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 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里引的诗,见《诗•曹风•鸤鸠》,原文“其仪一兮”是指有贤德 的人处处仪态如一荀子要说明的意思是有贤德的人用心专一显然 有很大差别前人只取行文方便,在这些方面并不加考究所以清代 学者卢文弨说:“《诗》无定形,读《诗》亦无定解经传所援 引各有取义,而不必尽符乎本旨”[6]。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外 事往来,普遍运用赋诗言志的办法,更是不顾原意,断章取义这是 我们读《左传》等古籍时应注意的四)变文避复同字重出,是古人行文一忌因而,在写文章时,遇到上下文有 相同的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古人则往往更换其字如“流共工于幽州, 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舜典》) “殛”往往被理解为诛杀,似乎鲧的罪恶是四凶之最,其实不然马 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云:“‘殛’乃极之借字《仪礼•大 射仪》注‘极犹放也'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四句中“流、放、 窜、殛”四字同义,都是放逐的意思文章所以要这样写,是为了避 免同字重出前人也说“异其文,述作之体”[7]前年杀彭越,往 年杀韩信《汉书•英布传》)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 也可见,变文避复是古人行文的体式俞樾称之为“变文以成辞 而无异义”[8],目的是使文章有变化而不流于呆滞因此,古文中, 上下文字异而义同的现象甚为常见例如: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逭”与“违”同义在这里都是逃避的意思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三年》“羞”与“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