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83931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课堂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给大家猜个谜语,请大家将目光投向当前的PPT:“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重点注意两个词语:诗史和草堂。已经听到有同学在说了,再大点声,对,没有错,就是杜甫。其实同学们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杜甫非常多的诗歌,对杜甫其人应该是有个比较多的了解。现在详情同学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相关知识?有谁来讲一讲?好,你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桌再来补充一下,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那“小李杜”是谁呢?是李商隐和杜牧。非常好,请

2、坐。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结合起来就很完整了,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PPT上的简介。在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的人生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他35岁之前,是读书与漫游阶段,在这个阶段杜甫漫游了吴越,写下了望岳,洛阳,齐赵,在洛阳遇到了李白,和李白漫游了大半年。后辞别李白,到了长安,就来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十年阶段,他主要在长安参加科考,但是依旧落地了,在贵人的帮助下,当了一个小官。经历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对百姓给予高度的同情与悲悯,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丽人行、出塞等名篇,忧国忧民的思想跃

3、然纸上。第三个阶段,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杜甫投奔唐肃宗,后为房琯上书,被贬职。在此期间,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高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辞官后,他带着一家人漂泊到蜀中,开始了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漂泊西南阶段。登高就写于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登高。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板书 登高 杜甫下面我们随着名家泛读一起来诵读一遍这首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要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一下这首诗整体看来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来形容这首诗的感情

4、基调?你来讲讲:悲凉、凄寒嗯,你描述的很准确,那么现在就请你带着悲凉的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诗歌。你读的很有情感,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走进这首诗。来看看为何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首先来看一下首联,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几种景物的特写镜头呢?有风、天、猿、渚(是江中的小陆地)、沙、鸟那么具体来说这些景用了哪些修饰词?是什么样的景?秋风是什么样的风是急风、高远的天、哀伤的猿叫声、清、白沙、低飞的鸟。这是首联中出现的六个景,我们来看一下这六个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给人以悲哀、凄凉、孤独、沉郁的感受。那么我们在来看颔联,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啊?落木,长江。落木是指落叶纷纷的意思。所

5、以颔联写了落木、长江两个景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景物传达出来的感情或意境是什么?无边落木,我们看到秋天萧瑟的树叶,纷纷飘落,古代文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是对生命凋零的慨叹,感觉生命短暂,二是对自己自身的命运的慨叹,我们知道诗人此时已经在风烛残年时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晚年了。如果“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不尽长江”指的是时间的无穷,你时间不管怎么流逝,长江永远都是这样奔流到海,永远在这里滚滚流动。颔联是把上下两句相互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在这样的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对比下,我们说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挫败

6、感,无力感。诗人想到韶光易逝,常年漂泊的凄苦及壮志难酬的痛苦。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是诗中有两个词冲淡了这种痛苦和愁绪?是哪两个词呢?对,是无边和不尽。无边和无尽,同学们想想,这两个词写出了一个很阔大的场面是吗,他通过这个开阔的场景,冲淡了诗人的愁绪和痛苦。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无边与不尽”传达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那么,同学们会不会产生和老师一样

7、的疑问呢?首联中的凄寒,悲凉的意境与颔联雄浑,壮阔的意境是否矛盾呢?老师在这里说说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悲”和“壮”之间并不矛盾。壮阔的秋景又何尝不会给人悲的感受呢?登高望远,天高地阔,无边落木中的扩大空间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是面对广阔的空间而引发的自我伤悼。无尽的长江,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时间维度上的短暂,正如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垂暮之年的杜甫面对无尽空间里的萧萧落叶和无尽时间里的滚滚江涛,难免不会产生人生短促,华发丛生的感叹。所以,壮景与哀情之间飞弹不矛盾,反而由景入情的体现。事实上,雄浑开阔的意境,是杜甫写景的特点,以

8、壮景称哀情,是杜甫偏爱的抒情方式。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我想这大概与诗人的胸襟有关,宏大的秋景是诗人豁达坦荡的精神气概的反应,悲秋而不孱弱,潦倒而不消沉,正是因此造就了杜诗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我们来小结一下:前两联描绘了一幅风急无云、猿声凄厉、沙洲水浅、飞鸟徘徊,而远处落叶无边,长江水滚滚奔来的清冷悲凉的画面。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接着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被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

9、偶又极精确。”那么这八意是那八悲呢,就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知其中深意吧。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济辞世。现在请同学们将问题聚焦在哪八悲上,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一会儿啊,老师会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嗯,老师看到有些小组是边讨论边勾画的,这个学习习惯是很好的,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来回答

10、呢?好!第五小组代表,你们认为有远离故乡、悲秋、漂泊、长期漂泊的悲。还有哪一个小组想来补充呢?嗯!第二组,你们认为诗中还有年老、多病、登台感伤和独自登台的悲。好,我们从各小组的分析中得知有这八悲。那我们具体来讲讲这八悲:第一层悲意是万里,地之远也,万里诗泛指,表示空间远,通过万里和百年,作者试图打破时空的界限,打通过去和现在,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意识,也在无形中扩大了这种悲凉的意境,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第二层悲意是感伤时节之悲,点出来季节的凄惨,秋景多为冷漠、萧瑟,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又怎能不引起作者的悲伤之感。第三层悲意是羁旅漂

11、泊之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是“作客”而不是“做客”呢?我们平常写“做客”,通常是这样写,为什么作者为用这个“作客”呢?有谁来回答一下吗?好,那位举手的同学: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指客居他乡。没错,就是这样的。第四层悲意是长期漂泊的孤苦凄凉之悲。作客异乡的悲秋,远不及久旅他乡,思归不得者的悲秋。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这里的“常”不是常常的意思,而是长期的意思。从弃官后,杜甫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年之久。第五层悲意是垂暮苍颜之悲。在这里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百年多病”,百年是什么意思?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自己晚年多病。那为什么诗人不直接说晚年呢

1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为“万里悲秋常作客”,与“万里”对仗。这样我们就解决了第六层悲意疾病缠身之悲。点明诗人身体状况不佳,深受疾病折磨。写下这首诗的第三年,一代诗圣在贫穷疾病交加中去世了。第七层悲意是登高伤怀之悲,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第八层悲意是孤独无依之悲,登高眺望满目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边的人,不及孤独一人独自一人登高的悲秋。通过刚刚的讲解,我相信同学们都不难理解这八层悲意了。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

13、八层意思,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我们再来看尾联,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句诗,注意要

14、读出诗人的情感。嗯,读得很有情感,把杜甫那种悲凉,孤独的情感读了出来,很好,请坐!从尾联来看,思考一下,诗人说的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呢?艰难兼指艰难:国家破败,民不聊生;自己沦落他乡,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苦恨:“苦”在这里做副词,极度,“恨”表示遗憾。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遗憾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国效力。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为什么是浊酒,古代人有清酒,浊酒,清酒往往是高档的酒,浊酒是低档的酒。连浊酒都停了。其实还有一种,穷了,买不起,无论是两个的哪一种,都使人有一种潦倒之感,落魄之感,艰难质感,诗人饱尝艰难之感,潦倒之苦,又断了酒,心中的悲愁自然就无法排遣了。借酒浇愁

15、,是聊以慰藉的,但还是有从愁苦中挣扎出来的努力,现在这种聊以慰藉的可能都没有了,悲凉之意溢语言外。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堂: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充分地读来巩固学习成果,那么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一下。理解之后啊,读得真到位。好,同学们做一下笔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结束了。课后同学们根据这首诗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第二,再收集一些杜甫的资料,设想一个和杜甫相逢场景,注意是相逢,不是对话,不能光聊天,想象相逢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要表现出杜甫对“我”的启发和“我”对他的理解,与杜甫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以与杜甫的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得少于八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