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83777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一(问答题、简析题)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 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 课程是活动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

2、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 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4、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

3、的审定工作。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 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 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

4、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 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6、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 济发展服务;4、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6、新课程十分强调 思想道德教育。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信息

5、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 44-49;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 49-52;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8、教学大纲的弊端: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 重学生学习负担;9、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 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

6、议;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 造空间;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10、课程标准的性质: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 学习观1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12、课程内容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1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14、课程内容组织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7、。15、学习方式的含义: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6、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 等认知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17、自主性学习包括: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 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18、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小组的组建;教

8、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 价。19、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 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 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20、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 的技能和技巧;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9、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 习方式的评价标准。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 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 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 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 践

10、创造学习)。23、基本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24、教材的涵义: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 化、艺术、生活和各个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 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2、从教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 念、法则和

11、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 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25、旧版教材的弊端: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 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到择优选用。26、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 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27、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

12、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28、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29、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试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 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13、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7、CSE 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

14、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30、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 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 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改变课程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