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832907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升本资料2).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导论:1、理解、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一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2、 掌握此期文学批评兴盛的情况;文学批评的兴盛(1)(梁)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2)(梁

2、)萧 统 文选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文学的地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气为主”文学的体裁,分四科“诗赋欲丽”文学批评的态度 批评“文人相轻”的风气(4)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想象等区分文体,十类,“诗缘情而绮靡”突破“诗言志”的传统(5)(梁)锺嵘诗品 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 其他 (1)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2)新的文学思潮3、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 (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A 、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B、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C 、南北朝乐府民歌,

3、各具特色 D、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2)骈文有突出的发展。(3)小说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4、了解思想、宗教(玄学、佛学)及社会动乱对这个时期文学、文人的影响。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 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社会文人的命运: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灵运、鲍照等。有些死于西晋的战乱之中,如刘琨、王浚等(二)文人的风尚 1、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2、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文学创作:1 、

4、寒士的不平而鸣左思咏史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等3、作品中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四、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 玄学、清谈的兴起 (二)魏晋风度(魏晋风流)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1) 处变不惊,镇静自若(2) 旷达傲世、任率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本色(3) 一往情深、天然风流外在特点:颖悟 旷达 真率( 追求艺术化人生)晋风度与药、酒、魏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二、故事性的加强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四、词汇的扩大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 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 关

5、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识记:1、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战乱的环境,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可能,激发起士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使得士人发出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慷慨悲凉之美成为自觉的追求。(2)群雄争夺,曹操提倡刑名法术,打破了儒家独尊的局面。法家峻峭犀利、充满气势的文风渐被于文学。(3)士人从经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为任情率意行事留下广阔的天地,自我意识觉醒,感情、欲望、个性得到舒展,形成尚通脱的文风。(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A 、政治理想的高扬 B、人生短暂的哀叹

6、 C、强烈的个性表现 D浓郁的悲剧色彩2、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3、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其中,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其他六人则年龄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

7、,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征。王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刘桢的五言抒情诗成就亦较为突出。4、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这里的“风”侧重指做品的内容,“骨”则主要指作品的表现力。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

8、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5、竹林七贤:是正始中期以后形成的林下谈玄的名士文人群体。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间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生趣味,以及对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七贤的政治

9、立场和处世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6、名教:玄学流行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在魏晋社会的特定条件下融合的产物。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是贯穿玄学天人之辨的主题,在调合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维进程中,儒学也逐渐被玄学化。“名教与自然”的论题中,有无的争论引申到社会问题,就形成了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讨论。王弼从“以无为本”出发提出“名教出于自然”,为名教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理论根据。向秀主张“以儒道为一”,郭象进而提出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有圣人“游外(崇名教)冥内(任自然)”之说。嵇康、阮籍则强调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对名教有所否定7、玄学:玄学是

10、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8、蔡琰:P32 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阮籍咏怀诗: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

11、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1)咏怀诗中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充诗中满孤独、苦闷的情绪。(2)咏怀诗中有一部分忧愤伤时之作。(3)还有一些诗,表现了作者不甘碌碌无闻,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流露出同建安文学一样的慷慨激昂之气。只是这一类作品在咏怀诗中为数甚少。(4)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10、嵇康:P37(1)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诗现存50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一批成功之作。诗中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

12、主要内容,风格清俊。其中幽愤诗作于其蒙冤系狱时,可视为其绝命诗。(2)嵇康的散文创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二、理解1、建安文学的兴盛;2、文学的自觉;p3-4(1)“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2)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

13、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3、文学批评P4-7(1)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2)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 统 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3)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指出文学的地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气为主”;将文学的体裁,分四科并指出他们各自己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而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是: 批评“文人相轻”的风气。(4)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想象等,同时区分文体,十类,“诗缘情而绮靡

14、”突破“诗言志”的传统(5)(梁)锺嵘诗品 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6)其他: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和新的文学思潮4、苦闷与旷达:(1)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者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苦闷难以排遣。(2)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的情怀。阮籍诗中悲哀、涕下、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悲悼等词语十分常见,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3)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

15、活中,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阮籍在咏怀诗中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其实他颇有济世之志的,他在写愤懑与出世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5、正始文学的转变成因: (1)建安诗歌体现了高扬的政治理想,对外部世界仍较为关注;正始之音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表现个体生命的孤独感。建安文学重抒情,正始之音充满哲思。建安士人从悲歌慷慨中得到感情的满足,正始士人则于玄思冥想中感悟人生,并将哲思与感情、意象糅合在一起。(2)“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此时的创作便被称为“正始之音”。三、掌握:1、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风骨特征;建安文学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