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831743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与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传承及对当代黄河治理的影响论文摘要:潘季驯是近代黄河治理的影响人物,在明朝曾四次总理黄河治理工作,他率先实践“束水攻沙”治理黄河河道,并利用“缕堤束水”结合“遥堤防守”加以实施,取得了明朝一段时期黄河治理与开发很大成功,对近代黄河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特别是黄河来水来沙和黄河滩区的巨大变化,以及“稳定主槽”河道治理目标的提出,一些有识之士在深入研究潘季驯时代黄河水沙、工程结构和水沙控制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近期黄河下游小水畸形河势发育实际,提出“窄河治理”和“双岸整治”的黄河下游宽河道治理方案,有很大程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和支持,对当

2、今黄河下游治河方略制定、加快黄河治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但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最为难治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方方面面的有识之士为其治理献智献策、投身其中,形成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以黄河为对象,集社会各方贤达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黄河学”研究,必将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在黄河治理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知名人士,治河主张和治理文献很多,下面我将学习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和在黄河下游宽河道治理

3、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向各位专家、学者做一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指正。1 “束水攻沙”思想传承以水攻沙方略,最早提出者是西汉末年的张戎。张戎认为,“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他提出“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意思是说,水流本身具有向下侵蚀、冲刷的特性,要使大河具有足够的水量,以保持其冲刷河床的能力。如此则河床自会由浅变深,行水浚利,决溢之患自然可以免除。到了明代,进而发展为以堤束水,以水刷沙。大约在明隆庆末或万历初,河南虞城一位读书人提出,“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两堤束广冲中坚焉,

4、而中自深”。其后万恭、潘季驯等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这一方略在理论上逐步得到充实。万恭提出,“夫水专则急,分则缓;河急则通,缓则淤”。这里的专,即专一,也就是合流的意思。潘季驯也提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又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当然,束水攻沙,重要的是在于固堤。“固堤,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清代的靳辅、陈演、张伯行、丁恺曾等均奉行束水攻沙方略,靳辅和陈演,在理论上还作出有许多贡献。但在这里我重点介绍的潘季驯,因为他是第

5、一个将“束水攻沙”思想应用于治黄实践的历史名人,他将“束水攻沙”思想进一步发展成治河方略加以实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功,并将他四任河道总督的治河经验及总结前人的治河理论和经验汇辑成河防一览一书,对黄河的治理产生有深远影响。元亡明兴。由于新旧朝代的交替,黄河一度失修。从保运出发,明朝前期,治河实行北堵南分的方针。北堵,就是在黄河下游的北岸,修建一条力求坚固的长堤,防止黄河北决和北迁。因为北决北迁,都会破坏会通河的航道,切断南北漕运。而南决和南迁,黄河可以循泗水、淮水入海,对漕运威胁较少。南分,就是让黄河分道南下,沿贾鲁旧道以及涡水、颍水等,循淮河东入黄海。他们认为河合势大,渲泄不畅,便会溃堤泛滥

6、。河分势弱,流水通畅,不易溃决。从短期看,北筑堤,南分流,确实有利于保漕和排洪,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黄河的问题不仅是水患问题,水患是个表象;由于河水多沙,泥沙堵塞河道是个根本问题。而分流必然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沉淀;从长远看,抬高河床的速度一定加快,必然导至更为严重的洪灾。明朝后期,这个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黄河下游决口非常频繁,洪灾沙害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潘季驯等人另辟蹊径的新的治河方法。潘季驯在论述挖河疏浚与束水攻沙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河底深者六七丈,浅者三四丈,阔者一二里,隘者一百七八十丈,沙饱其中,不知其几千万斛,即以十里计之,不知用夫若干万名,为工若干月日,所挑之沙不知安顿何

7、处。纵使其能挑而尽也,堤之不筑,水复旁溢,则沙复停塞,可胜挑乎?以水刷沙,如汤沃雪,刷之云难,挑之云易,何其愚何其拗也!意思是说,偌大一条黄河,水中含沙量很高,而且源源不断地随水东下,人力有限,排不胜排。而水力无穷,将它集中起来攻沙,有如“以汤沃雪”,便可迎刃而解。潘季驯主持治理黄河的时间很长,他以束水攻沙为核心,在工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塞旁决以挽正流” ,就是将从决口旁出的河水堵住,使河水集中到干流中来。他在治河时,虽然继续推行北堵的方针,但反对听凭河水分流南下,而代之以“塞旁决以挽正流”的方针。潘季驯曾先后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历时20年,他相继堵塞了数以百计

8、的黄河决口,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多股分流和洪水横溢的局面,使河水集中到贾鲁故道。这一工程不仅便于集水攻沙,更主要的是它立竿见影地使黄泛区人民从水灾的困扰中解脱出来。(2)筑缕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除堵决口外,他还以主要力量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两岸,紧逼水滨建筑堤防。这两道南北大堤被称为近堤或缕堤,是束水攻沙的最主要工程。同时,他考虑到“缕堤即近河滨,束水太急,怒涛湍流,必至伤堤。”又在缕堤上修建减水坝以杀其怒;考虑到遇特大洪水,难保缕堤不溃堤泛滥,酿成洪灾。为了防范,他们又在南北缕堤之外,再各筑一道远堤,又称遥堤以障其狂,防止漫溢洪水。遥堤离河颇远,或一里余或二三里,伏秋暴涨之时,

9、难保水不至堤,然出岸之水必浅,既远巳浅,其势必缓,缓则堤自易保也。这种近、远双重的河堤,普遍修建于黄河下游(接近海口的河段除外),其中的某些险要河段,于近、远堤外,又建有月堤加固。后来,为了让泥沙沉积于两堤之间,以加固堤防,并使清水回到大河之中,以加强攻沙力量,为了使漫出缕堤的洪水,不致沿着遥缕两堤奔流,左右破坏两堤堤防,在缕堤上建有溢流坝,于两堤之间修建挡水格堤,以便进行有控制的排洪和沉沙。在解决缕遥两堤“中间积潦之水”时指出“决可人水,亦可出水,水落之后,放水归漕无难也。纵有积涝,秋冬之间,特开一缺放之,旋即填补,亦易易耳。”在解决缕遥两堤间居民时指出:“缕堤之内,颇有民居,安土重迁,姑行

10、司道官谕民五月移住遥堤,九月仍归故址,从否固难强之,然至危急之时,眼亦不得不以遥堤为家也。”(3)蓄清刷浑。黄河、淮河会于清口(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以下黄河与淮河合槽。淮河含沙量较少,水清,为了加强冲沙力量,潘氏又加高、加厚高家堰大堤,将淮水拦蓄于洪泽湖,提高洪泽湖水位,使清水可以顺利入河,借清水之力,冲刷浑浊的黄水。但这一工程效果不大,因为淮河水少,不敌黄河,清水很难顺利入河,而高家堰大堤过高,淹地太多,也给淮南地区造成了一定威胁。由此可见,潘氏的下游治理方略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仅说其束水攻沙,在我看来,有些埋没他的治河贡献。2. 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对当代治河的影响以束水攻沙为核心的潘

11、氏治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仅清代的靳辅、陈演、张伯行、丁恺曾等均奉行束水攻沙方略,靳辅和陈演还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贡献。就是在我们今天的黄河治理中,始终都在彰显着这一思想的影响:2.1宽河固堤为治理黄河水患,保证黄河沿岸人民安居乐业,党和人民在抗战胜利初期,即与当时的国民政府谈判,堵复花园口决口,使黄河回归故道。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组织沿岸人民将破烂不堪的堤防、民埝统一标准加高加固成黄河大堤(要说对号入座,可以说是遥堤),才有了1958年黄河大洪水的安澜。之后,又根据河道淤积和水位变化情况,先后3次进行堤防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在我们又根据国家对黄河防汛的新要求

12、,正在进行以处理和利用泥沙加固堤防为目标的标准化堤防建设,在宽河固堤思想指导下确保黄河安澜。2.2滩区修筑生产堤1957年黄河干流开始修建三门峡水库,为了让滩区群众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1958年汛后开始,提倡下游在“防小水,不防大水”的原则下修筑生产堤。根据“以防洪为主,大力治理河道,加强工程管理,并大力开发黄河滩区综合利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和“梯级控制,束水攻沙”、“以点定线,以线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进行规划修筑生产堤,逐步将“宽、浅、乱”的河道改造为“窄、深、顺”的河道。当时要求生产堤顶宽5m,全河预留口门72处进行分洪放淤滩区。“当秦厂发生10000m3/s以上洪水时

13、,相机开放生产堤,扩大河道排洪能力,削减洪峰,以保证黄河大堤的安全”。据1959年年底统计,河南滩区修建生产堤长322km,山东荷泽至长清河段修筑生产堤长161.2km,生产堤修建后,将原来排洪河道(低滩在内)由东坝头以上1114 km缩至5.511 km;东坝头至高村由520 km缩至46.5 km,高村以下由45 km缩至23 km,束窄了河道,堵截了串沟汊流60余条,与固滩导流工程相配合,改善了河势,对于保护当时滩区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洪水量大、缺乏有效控制,特别是河势游荡多变,横河、斜河时有发生,生产堤经常掉进河里,变为断断续续的生产堤,起不到挡水作用。即使这样,特别是生产

14、堤存废政策反复情况下,滩区群众修建生产堤的行为一直延续至今,在促进输沙入海、保护滩区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2.3滩区控导工程建设为控制黄河下游宽河道河势游荡多变的河势变化范围,特别是减少洪水顶冲堤防、塌滩掉村,保证黄河防洪安全,从60年代开始,在黄河下游宽河道开始了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特别是在黄河滩区进行了控导工程建设(要说对号入座,可以说是减水坝),这些控导工程不仅较好的减小了河势游荡范围、归顺了河势、保证了防洪安全,而且还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滩区生产堤、村庄安全,促进了漫滩洪水的滩唇落淤(形成天然缕堤)。2.4黄河调水调沙期串沟口门封堵根据束水攻沙为3.结语以束水攻沙为核心的潘氏治河,总的来说,成绩是很大的,他治理了明前期以来的黄河下游水患,使黄河泥沙淤积的速度放慢,黄河决口和泛滥的频率减少。但黄河的情况非常复杂,不能只靠束水攻沙,治河必须从全局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法,效果才能更为显著。更何况黄河水量变率极大,涨落悬殊,建立宽窄恰到好处,既可束水攻沙,又不泛滥成灾的大堤,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下游后来还是成为地上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