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8316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史学.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王永兴首先应说明, 本文题目中所谓寅恪先生的史学不是先生史学的全部, 而是其中的两点。先生的史学博大精深, 在此短文中不可能全面阐述; 谨就其中两点, 申述我的一些体会, 非详言之也。先生的读两唐书札记, 载在陈寅恪读书札记中, 我谨选出有关唐拟收复河湟者四条, 加以疏证; 并申述先生史学的特征两点。载在上列书中先生的每一条札记包括两部分: 一为引新、旧唐书之文, 二为先生的识语。在本文中, 我录上述札记的形式稍有改变: 一为我不从先生的札记中转引新、旧唐书之文, 而是直接引新、旧唐书之文, 并稍详, 便于初学之理解也; 二为不录先生

2、识语原文,谨复述先生识语之主旨及其大概。请读者鉴谅。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 安禄山兴兵叛乱, 不久两京失陷, 驻守西北边防的大批军队东调, 吐蕃乘机侵占唐河湟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平定后, 收复河湟地区成为唐朝野有识之士最关心之事。政府虽在军力财力上有所准备, 但收复河湟的意志不坚决, 干扰亦颇多。寅恪先生颇注意唐后期这一重大问题, 撰札记多条, 具有卓识。1、读旧唐书元载传札记(见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之部九四九五页)永兴谨按:旧唐书一一八元载传(新唐书一四五元载传略同) 云:节亦度寄理于泾州(永兴按, 新唐书元载传云,“初, 四镇北庭行菅节度使寄治泾州”,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此处亦有校勘记)。大

3、历八年, 蕃戎入分阝宁之后, 朝议以为王辅已西, 无襟带之固, 而泾州散地, 不足为守。载尝为西州刺史, 知河西、陇右之要害, 指画于上前曰:“今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吐蕃防戌在摧沙堡, 而原州界其间。原州当西塞之口, 接陇山之固, 草肥水甘, 旧垒存焉。吐蕃比毁其坦墉, 弃之不居。其西则监牧叛地, 皆有长濠巨堑, 重复深固。原州虽早霜, 黍稷不艺, 而有平凉附其东, 独耕一县,可以足食。请移京西军戌原州, 乘间筑之, 贮粟一年。戎人夏牧多在青海, 羽书覆至, 已逾月矣。今运筑并作, 不二旬可毕。移(郭) 子仪大军居泾, 以为根本, 分兵守石门、木峡、陇山之关。北抵于河, 皆连山峻岭, 寇不可越

4、。稍置鸣沙县、丰安军的为之羽翼, 北带灵武五城为之形势。然后举陇石之地以至安西, 是谓断西戎之胫, 朝廷可高枕矣。”兼图其地形以献。载密使人逾陇山, 入原州, 量井泉, 计徒庸, 车乘畚饰之器皆具。检校在仆射田神功沮之曰,“夫兴师料敌, 老将所难。陛下信一书生言, 举国从之, 听误矣。”上迟疑不决, 会载得罪乃止(永兴按, 新唐书元载传无最末六字)。代宗宽仁明恕, 审其53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总第18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所由, 凡累年, 载长恶不悛, 众怒

5、上闻。永兴按: 在先生识语中, 首先指出杜牧之河湟诗所谓“元载相公曾借箸”者, 即上引元载传所记“载尝为西州刺史, 知河西、陇古之要害, 指画于上前”以下元载之议论计划。杜牧诗见樊川集卷二。其次, 上引元载传“知河西、陇右之要害”, 通鉴二二四作“知河西、陇右之山川形势。”元载上言具体分析河西、陇右山川形势及其要害之处, 为收复河湟之军事行动之准备计划也。在识语中, 先生为元载上言中所述之地理形势作疏证。元载分析地理形势之要害为原州, 其次为泾州, 故先生指出, 应参证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泾原节度使所辖泾、原二州。原州之重要, 元载上言中已简易述及、兹补充言之。元载上言云:“原州当西塞之口,

6、 接陇山之固。”按:“西塞之口”即国家极西边塞之通道也。其重要可知。“接陇山之固”, 按元和郡县图志二关内道云:陇州.阳,.源县:陇山, 在县西六十二里。通典一七二州郡三古雍州略云:陇州(今理.源县) :.源: (陇山一曰陇坻。)新唐书三七地理志关内道略云:陇州.阳郡:.源: 西有安戎关, 在陇山。太平寰宇记三二关西道略云:陇州(.阳郡, 今理.源县。)北至泾州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源县: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说文.陇山, 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记引俗歌云:“陇头流水, 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 肝肠断绝。”又云:“震关遥望秦川如带。”郦道元注水经云: 一水出.县西山, 谓之小陇山

7、, 严嶂高峻, 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坂长。”三秦记: 陇坂, 谓西关也, 其坂九迥, 不知高几许。新唐志、通典、元和志均记载陇山在陇州.源县; 元和志并谓在县西六十里。太平寰宇记述陇山甚详, 在.源县西六十二里。据三秦记, 陇坂九回, 其长可知; 大坂绵延, 可推知至原州境内, 严嶂高峻, 其固亦可知, 故元载上言谓原州“接陇山之固”也。元载上言谓“今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按元和郡县图志三关内道略云:泾州安定:潘原县(东至州一百里) , 属安定郡, 在今分阝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阴盘故城是也。地有阴盘驿。通典一七三州郡三古雍州略云:54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

8、史学.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安定郡泾州:阴盘, 汉旧县, 天宝初, 改为潘原。又按新唐书三七地理志关内道略云:泾州保定郡, 上.本定安郡, 至德元载更名。潘原, (中, 本阴盘, 天宝元年更名, 后省为彰信堡, 贞元十一年复置。旧唐书三八地理志关内道略云:泾州上隋安定郡。潘原隋阴盘县。天宝元年, 改为潘原, 县界有潘原废县。上列四书所言大致相同, 即潘原县原为阴盘, 天宝元年改名潘原。唐会要七十州县改置上关内道泾州条亦为“阴盘县, 改潘原”, 惟无时间。旧志:“县界有潘原废

9、县”与他书异, 亦难考定也。中华书局校点本旧唐书地理志关内道泾州潘原条下有校勘记云:潘原隋阴盘县, 天宝元年改为潘原, 县界有潘原废县第一个“潘原”二字各本原无,“隋.废县”十九字各本在上文良原下。按元和志卷三, 寰宇记卷一五一, 良原、潘原各为一县, 上文良原下脱去沿革, 北处“隋”上又脱“潘原”二字, 据补“潘原”二字。永兴按: 元和志、通典, 泾州均有良原县, 沿革亦大致相同, 应不误, 校勘记所列旧唐书各本良原县下之“隋.废县”十九字之沿革, 恐误, 俟考.元载言:“国家西境极于潘原”, 据上引元和志, 潘原东至泾州一百里, 泾州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 自首都长安至西境不足六百里, 西

10、境之外为吐蕃占领地区。吐蕃之快速骑兵进犯长安不过二、三日行程, 则收复河湟不只是雪旧耻复故疆, 亦为当时保卫长安及关内地区之安全也。2、读旧唐书韩.传札记(见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之部一一四页)永兴谨按:旧唐书一二九韩.传(新唐书一二六韩休传附.传略同) 云:数月, 拜苏州刺史, 浙江东西都团练观察使。寻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为建中二年)时(贞元初) 两河罢兵, 中土宁人, .上言:“吐蕃盗有河湟, 为日已久。大历已前,中国多难, 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已来, 兵众浸弱, 西迫大食之强, 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 计其分镇之外, 战兵

11、在河陇五六万而已。国家第令三数良将, 长驱十万众; 于凉、鄯、洮、渭并修坚城, 各置二万人, 足当守御之要。臣请以当道所贮蓄财赋为馈运之资, 以充三年之费。然后营田积粟, 且耕且战, 收复河、陇二十余州, 可翘足而待也。”上甚纳其言。.贞元三年二月, 以疾薨, 遂寝其事。永兴谨按: 在识语中, 先生指出, 研究韩.传所载.上言收复河湟事, 上言中特别述及吐蕃寝弱及其西、北、东三面不利形势; 新唐书吐蕃传、南诏传、韦皋传乃第一等史料。此外, 应参证旧唐书李晟传附李传及白香山西凉伎诗篇。先生还指出新唐书钱徽传中所载宪宗内积财事。以下据先生教诲, 引用史料, 研讨问题。新唐书一七七钱徽传云:宪宗尝独

12、召徽, 从容言它学士皆高选, 宜预闯机密, 广参决, 帝称其长者。是时, 内积财, 图复河湟, 然禁无名贡献, 而至者不甚却。徽恳谏态之。帝密戒后有献母人右银台门, 以避学士。先生指出钱徽传宪宗内积财事, 可见先生读史所注意之处, 亦即如何读书。宪宗不甚却无名贡献, 盖欲有所为也。55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总第18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引文:“吐蕃盗有河湟, 为日已久”, 据旧书韩.传:“贞元元年七月, 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使并如故。二年春, 特封晋国公

13、。其年十一月, 来朝京师。”韩.上言在贞元二年(公元786年) ,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之后不久, 河陇诸州陆续陷于吐蕃, 其间约三十年, 故曰“为日已久”也。引文:“西迫之食之强”, 按旧唐书一九八西戎传大食传云:贞元中, 与吐蕃为京力敌。蕃军大半西御大食, 故鲜为边患, 其力不足也。新唐书二二一下西域下大食传云:贞元时, 与吐蕃相攻, 吐蕃岁西师, 故鲜盗边。永兴按: 唐会要一百大食传与上引旧传同, 惟作贞元二年。此时, 吐蕃以其重要军力西御大食, 占领河湟的兵力大为削弱, 故唐有识之士如韩.、李泌等均有收复河湟之计议也。引文:“北病回纥之众”, 按旧唐书一九七南诏传云:初, 吐蕃因

14、争北庭, 与回鹘大战, 死伤颇众。按, 新唐书二一七上回鹘传上亦云:“是岁(约为贞元初年) , 回鹘击吐蕃、葛禄于北庭, 胜之, 且献俘。”贞元初, 回纥已不强大, 但仍能率制吐蕃北进的部分兵力。争夺北庭之战即是一例。引文:“东有南诏之防”, 按新唐书一五八韦皋传略云:贞元初, 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 云南蛮羁附吐蕃, 其盗塞必以蛮为向导。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 乃间使招徕之, 稍稍通西南夷。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傍苴背梦冲等绝吐蕃盟。五年, 东蛮断沪水桥攻吐蕃, 请皋济师。皋遣精骑七千, 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 杀青海大酋乞臧遮遮, 腊城酋悉多杨朱及论东柴等, 虏坠死崖谷

15、不可计, 多获牛马铠装。遮遮, 尚结赞之子, 虏贵将悍雄者也。即败, 酋长百余行哭随之。永兴按: 泸水桥及台登在南诏东北部, 近西川, 于吐蕃均为东防也。贞元五年的一次战役,吐蕃损兵折将如此惨重, 其国力军力之削弱亦可推知。这次战役是吐蕃“东有南诏之防”的军事政治形势的表现。这一形势非始于贞元五年, 贞元初年即已存在。异牟寻即王位后, 南诏逐渐强大,“然吐蕃责赋重数, 悉其险立营候, 岁索兵助防, 异牟寻苦之。”(见新唐书二二二上南诏传) 南诏脱离吐蕃的控制, 吐蕃分兵东防, 亦必然出现的形势。韩.上言所云吐蕃“东有南诏之防”, 即就形势而言也。至于“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 亦就形势而言也。韩.上言中之“(吐蕃) 西迫大食之强, 北病回纥之众, 东有南诏之防”这一军事政治形势, 乃韩.李泌联合回纥、南诏、大食以包围吐蕃因而收复河湟的计划所由产生的客观条件。联合南诏是这一计划的重点, 请读先生下列札记。3、读新唐书南诏传札记(见陈寅恪读书札记新唐书之部一五八页)永兴谨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